伊拉克军队出乎意料地脱掉军服,留下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美国物资,匆忙踏上撤离摩苏尔的航班;伊拉克北部和东部大片土地由此落入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 or ISIS)的手中——这种场面不禁让人怀疑美国安全战略的一项主要原则:过度信任东道国军队,对军方所效忠的政府却不加辨别。
上月末,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阐述美国的最新反恐战略,他的思路也遵照了这一原则。美国在管理他国武装力量方面屡试屡败,现在是时候吸取沉痛教训、调整策略了。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国倾注资源进行建设,与当地部队展开合作,而官员却对两国政府的宗派和腐败毒瘤视而不见。伊拉克发生的事件表明该策略已基本破产。
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在伊拉克逊尼派心脏地带迅速推进,并不是得益于其战略头脑或宏伟愿景,而与伊拉克安全机构对马利基政府的宗派、腐败和裙带问题处理方式有关。甚至早在2008年,伊拉克安全部队就顽固阻止过“伊拉克之子” (Sons of Iraq)的重新整合——该组织受美国资助,专门打击基地组织。
有些人认为,如果美国能为美军撤走后的剩余部队提供更持久的训练和政策建议,就能使伊拉克军队更强干、更团结,从而避免目前的灾难。但是,这种观念过于夸大了美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了解美国援助的局限性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建立安全机构,却无法控制这些机构在实现个人、政治或公共目的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它也不能代替公平、合理和合法的政府。
虽然大遗弃在阿富汗十分罕见,且阿富汗士兵和警察坚守住了阵地,并在镇压目前的叛乱中损失惨重——去年形势最紧张时,每周都有一百多人丧命,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力量被消耗掉。从目前局势来看,2016年美军最终撤离后的伊拉克将凶多吉少。
与此同时,受过美国训练和帮助的组织,对当地平民的掠夺令人毛骨悚然。2010年美国增兵阿富汗南部时,坎大哈省警察局长曾是其重要盟友,现在却因手下在沙漠中屠杀敌对部落成员而臭名昭著。自2011年起,国内流离失所者人数骤增,这并非塔利班的过激行为所致,而是由于美国特种部队集结的地方武装纪律混乱。
尽管存在这些实际教训,但从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提出的反恐策略来看,其本质仍是将美国的反恐战争转手给各国政府的武装力量;而这些政府与伊拉克和阿富汗一样只能帮倒忙。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的壮大表明,这一策略只能加剧恐怖威胁,而非遏制。
奥巴马本人一年前也曾在国防大学承认,任何针对伊斯兰圣战的军事策略都有局限性。他当时强调:“如果缺乏根除极端主义的战略,任何持久战......都只能是弄巧成拙。”他提出伊拉克人应“共同抗敌”。但除了含糊其辞外,再没有后续言论来推销这一协调战略。尽管奥巴马声称会给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提供及时援助,但他拿不出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因而设想的依然是持久战——只不过是由别人出兵。
在西点军校讲话中,奥巴马呼吁建立一个新的“反恐合作基金”,来“训练、发展武装力量,促进伙伴国的前线合作”。美国已为外国安全部队专门拨款二百六十亿美元。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将与各国政府的军队和安全部门保持一致——奥巴马提到了也门和索马里;这些政府在伊拉克的马利基(Maliki)或阿富汗的哈米德·卡尔扎伊(Hamid Karzai)的眼中再合法不过了。这样的盟友在首次遭遇重大军事挑战时,极有可能出现自身分崩离析,或其行动适得其反的情况。
为专制和独裁国家的军队提供军事支持,只能为虎作伥,滋养极端主义。例如,无论是前独裁者穆巴拉克时期的埃及还是今天的尼日利亚,粗暴、贪婪的警察部队对老百姓欺压凌辱、随意逮捕,在市场或公交系统勒索敲诈,在邻里街区横行霸道,而司法系统却无能为力。在监狱中,怨声载道的男囚很容易沦为恐怖信徒,并接受初步训练。这种制度假借“反恐”之名,实际是为了打击政治对手。
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实质压迫,但美国为这样的政府提供军备和训练仍是助纣为虐,摆脱不了指责。
想一想美国为穆巴拉克政权提供的军事支持:过去三十年间,美国每年的援助都超过十五亿美元,但在军营中收获的人脉或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是他人眼中重要的资金和声望源泉;这一资助相当于美国对当局暴政的许可。这就难怪为什么埃及人会成为基地组织的高层头目,甚至填补了本·拉登留下的空缺。
当美国援助的是脆弱、断裂的中央集权时——如萨赫勒-撒哈拉、也门或阿富汗政府——就会助长军阀、教派或种族势力,伊拉克正是如此。他们的掠夺加剧了内部纷争,局面顷刻间就会失控。
在利比亚,美国正在训练反恐精英部队,并计划培养更多利比亚政府军。但该国的政治版图早已四分五裂,国家军队也不复存在。整个空军和特种作战部队是美国的重点援助对象,但现已投靠到一位曾发誓要“清洗”伊斯兰主义者的退役将军门下。事实上,美国未来的援助伙伴不是国家,而是其中一个争夺控制权的武装派别。面对这样支离破碎的政局,外来军事援助只能造成三种皆不受欢迎的结果:地方武装膨胀、军阀主义肆虐或发生政变。
去年,美国为利比亚反恐组织提供训练的营地遭到敌对部落武装袭击,致使该项目终止,并造成大量美军物资在摩苏尔事件前落入敌方手中。采访中我们发现,该反恐组织的成员几乎全部来自西部山区部落,并不能代表利比亚各地区或各种政治利益。
若不小心规避此类失误,新的反恐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沿用过去的做法——只能事与愿违。 地方权力看似伙同美国,实际上却心怀鬼胎,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美国——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虽然策略不完美,但美国为地方反恐力量提供协助仍有妙方,同时还可避免在打击极端主义时“好心办坏事”。
首先,在遏制极端暴力方面,法律手段优于军事干预,应尽可能使用。任何反恐举措都应着眼于改革当地的执法部门和地方司法机构。要为警察和司法官员提供维持生计的薪水,以减少腐败。应注重证据、严格程序,而且当刑拘者获释后,当地社区应帮助其从新做人;阿富汗已在2011年开始试行这一制度。
其次,在决定与当地军事组织合作前,必须对现有及潜在成员进行仔细评估。它是独裁和腐败政府、某个政治领袖的主力军,还是代表了某个部族、宗派、种族或其他派系?美国援助是被当成了一种获利和腐败手段,还是用于国防以减轻当地政府的负担?当大规模的滥用行为发生时,他们是否拒绝采取补救措施?所有这些迹象都是一种警告,即美国的反恐援助可能被用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并最终可能加剧民众的不满情绪。
经地方组织考察合适后,美国即应兑现承诺。军事援助和训练应受到严格的把关和监督。当受援助的地方组织财务违规、定位不当或出现其他严重错误时,应导致援助计划自动暂停,同时启动调查程序。美国的现行法律就能提供这样的程序。一旦滥用行为得到证实,就应终止援助、停止开支报销。
最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应该以实际行动支持其主张,即武力并非打击极端分子上策。他在两大反恐演说中都主张军事打击,现在应该推出一项有助于盟友打击恐怖主义的平民战略,即实施有意义的政治、经济和司法改革。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叛乱分子找上门之前,消灭极端主义根源。
本文最初发表于《政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