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经意识到其对外援助方法的局限性,且正在采取措施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未来外交战略中重要的多边外交理念,与传统的中非合作有着互补互促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和非洲都需要对这两个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更进一步的实践。
石油产业已陷入严重腐败争议。作为回应,过去10年间,美国政府发挥其领导作用,推动这一行业更加透明化。
中国企业和工人面对非洲当地的各种挑战和危险并没有退缩。他们在加强安全意识﹑完善保安制度的同时,依然无所畏惧地开路建坝,建设更多的项目。
“石油魔咒”所导致的政治和经济失调是复杂的结构性现象,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油国政府对石油收入的投资或管理不善而引起的。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水平常常被拿来作比较,但两国在区域性外交和国际参与层面上更大范围的差异却常常被忽略。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举办的“中国与南亚的未来”系列研讨会的第四次会议上,来自各大洲的青年学者们探讨了中印在世界不同区域的全面参与情况。卡内基的司乐如主持了此次会议。
卡内基国际经济项目主任、高级研究员尤里•达杜什和访问学者威廉•肖本月出版新书《巨大力量:新兴市场如何重塑全球化》。本书探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过程以及这些国家将如何重塑经济版图。作者预计,全球经济在未来四十年内将会实现超过三倍的增长,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将会推动这一改善进程。作者系统分析了这一巨变会对全球化的主要途径——贸易、金融、移民,以及全球公共领域产生哪些影响,并提出了领导者管理转型过程可用的政策选项。
2011年4月14日,金砖五国领导人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第三次会晤。在几年间,“金砖国家”已由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变为一个定期集会的多国团体。而最初以经济发展特征定义的“金砖国家”似乎在政治领域也越来越活跃。就如何看待这一多国团体的作用与发展,《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主任兼中国军事事务研究中心主任孙飞(Phillip C. Saunders),和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教授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
目前,全球食品价格正处于历史高位,尽管其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必需品造成的“输入性通胀”有限,但还是有上百万的人陷入了贫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哈菲兹•加纳姆(Hafez Ghanem)、美国农业部的约瑟夫•格劳伯(Joseph Glauber)、世界银行的威尔•马丁(Will Martin),以及华盛顿智库全球发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的金伯利•艾略特(Kimberly Ann Elliott),一起讨论了最近国际范围内食品上涨的原因、后果以及政策建议。卡内基的尤里•达杜什(Uri Dadush)主持了这次会议。
飙升的能源价格、印度和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生物燃料的崛起、愈来愈难以预测的天气,这一切导致了从海地太子港到朝鲜平壤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本周,《外交政策》对今后可能因(粮食)匮乏、骚乱、贫穷和饥饿而发生动荡的国家和地区给予关注。
Stay connected to the Global Think Tank with Carnegie's smartphone app for Android and iOS de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