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关系在过去五十年内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出了过去1600年的发展,然而历史遗留的伤痕却对两国人民更深层次的和解与合作构成了挑战。
日本的核材料产量将很快超过需求量,其核材料库存或将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
在过去的二百年,西太平洋海域见证了一段有关战争、和平、发展、现代化和繁荣的历史。该地区丰富的资源对于周边国家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在海洋运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莫迪中国行的一个大背景是亚洲正变得日益动荡。亚洲大国如中国、印度、印尼都在进行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从而带动该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迅速转变。但总的来说,亚洲的未来取决于新战略四角——中印日美之间的互动,而莫迪通过外交活动向印度与另外三国的关系注入了新能量。值得一提的是,莫迪的战略是从经济入手,而中国的改革为其提供了机遇,印度在将机遇转化为自身优势上仍有改变游戏规则的空间。
巩固日美安全同盟关系将带来长期回报。
受中日经济外交刺激,东亚地区的经济依存性日益增强。这一变化继而又助长了大国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区域内经济依存将会对中国、日本、美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安倍晋三上台后面临着严峻的外交环境: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频频碰撞、同中韩陷入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朝鲜核实验及人权问题引世人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泉川博泰解读了安倍内阁的东北亚政策。
2014年11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解散了众议院,并宣布于12月14日提前举行大选,令日本举国震惊。在新一期问答专访中,詹姆斯•肖夫对安倍的这一举动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此举所牵涉的一些问题。肖夫称,如果安倍首相所在的政党取得良好的战果,不但可以让他拥有更多有助于推行重大改革的政治资本,还有可能引发反对党阵营的力量重组。
美日两国正在步入修改国防合作方针的最后关键时刻,此时正值日本政府准备立法将内阁于7月作出的历史性决定写进法律,以行使有限的集体自卫权,并通过国际合作推广其“积极和平主义”(Proactive Contributions to Peace)。
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同周边国家、特别是友好的国家进行战略军事合作的比较少,因此需要通过结盟,把周边的国家都变成我们的盟友。与韩国结盟,使得中国在面对美国、日本、朝鲜时都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