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对华关税并非明智之举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是以政治而非经济因素为导向的。美国需要通过升级世贸组织(WTO)体制及推进与中国的双边投资条约(而不是关税)来解决问题。

作者 育川 黄
由出版
《国家利益》
 on 2018年3月18日

源文件: 《国家利益》

尽管专家和部分白宫顾问已发出一连串警告,但特朗普总统仍决定采取一系列具有负面影响的保护主义措施。继今年一月对进口太阳能设备和洗衣机征收关税以后,美国又将进口钢材和铝材纳入了加征关税的范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美国很可能会基于《1974年美国贸易法》“301条款”中对涉嫌歧视性投资行为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规定,采取更多针对中国的严厉举措。

不过,历史和理智都告诉我们,这种保护主义措施几乎毫无意义。钢材加征关税导致美国股市抛售下跌2%的事实说明,金融界也意识到,这些举措对美国经济毫无裨益。加拿大、德国和英国等美国的盟友一致反对美国对钢材加征关税,这也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人们普遍认为,钢材关税将提高消费价格,并导致那些需要钢材原料生产其他产品的企业降低竞争力,但它却无法减少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而这一观点无疑与特朗普总统最近发表的言论(贸易战非常好,而且很容易取胜)背道而驰。这一举措反映了对贸易原则的根本性误解。

贸易涉及多方利益,从双边角度理解贸易问题是不正确的,在生产网络主宰全球贸易体系的时代尤为如此。来自一个国家的产品很可能包含产自其他国家的零部件。此外,一国与一些国家保持贸易逆差,而与另外一些国家保持贸易顺差,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事实上,真正重要的是保持贸易平衡。为了遏制美中或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逆差而针对特定产品加征关税,并不能从整体上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它只会将赤字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有趣的是,中国去年的总体贸易顺差下跌到了十年内的最低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如果一国的整体贸易差额取决于其储蓄率和投资率,那么关于关税和进口配额将减小美国贸易逆差的推论就是错误的。美国家庭长期下降的储蓄率加上庞大的联邦预算赤字,使得贸易赤字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就是美国在连续40年的时间内(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始终无法摆脱经常项目赤字的原因(甚至在中国成为主要输出大国前的几十年,美国就出现了经常项目赤字)。

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日益提高的生产率。讽刺地是,太阳能设备的进口关税非但不能帮助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企业保住数百个工作岗位,反而可能导致其损失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钢材关税也会导致同样的问题。 有人认为美国可以顺利推行惩罚性关税,在贸易战中报复性较强的一方终将掌握主动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历史告诉我们,贸易战没有赢家,而消费者无疑将是最大的受害者。

这一举措是否合理显而易见,但为什么本届政府对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保护主义理论仍如此热衷呢?这自然是出于政治目的了。特朗普总统赢得大选的原因在于他迎合了民粹主义者的焦虑情绪(也就是与自由贸易有关的失业问题)。他还肆意宣扬一套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全球体系是不公平的,而中国则利用了这种现象。近年来,美国商界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抱有明显的消极情绪,这使得特朗普的举措更易于推广。此外,美国在一月上旬发布的公告中声称,美中两国间的双边贸易赤字于2017年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不可避免的导致美国政府希望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

那么,如果抛开政治目的,美国政府应该如何理性应对中国政府不按规则行事的问题呢?现行的世贸组织框架是由西方大国建立的,其目的旨在创建一套基于规则且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的体制。讽刺地是,美国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其目的正是为了确保中国能依照这一框架行事。

只要能确保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能够公平高效地发挥作用,那么这一设想就仍有望实现。一直以来,中国大体上都能按此行事,不过,仍存在改进的余地。世贸组织收到的针对中国的投诉居高不下,但中国一直都尊重相关的判决结果。不过,世贸组织的指导方针并没有随着贸易和投资的趋势(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电子商务和跨境信息交流方面)而迅速发展。我们采取应对措施的目的应该是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试图推翻相关制度。

不过,美国某些与特定外国投资有关的问题尚无法在世贸组织体系内得到有效处理(特别是那些涉及歧视性行为、安全或关键技术转让的问题)。中美商务理事会建议,对于此类问题,应优先推进双边投资协定持续多年的谈判进程。不过,尽管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这一谈判进程,但特朗普政府却已将其束之高阁。这是极其不明智的。此类条约可以避免适得其反的保护性措施,并提供基于规则的方案来解决相关问题。

Carnegie India does not take institutional positions on public policy issues; the views represented herei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Carnegie, its staff, or its trust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