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中印关系:朋友还是敌人?

2010年10月27日
北京

IMGXYZ2888IMGZYX今天的中国和印度代表着两个最大的和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虽然全球经济危机给这两个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内部和外部挑战,但都没能减慢他们的发展步伐,。中国和印度在很多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展开合作,但是两国也不断地出现摩擦和紧张关系。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举办的中国与南亚关系对话系列的首届研讨会上,新德里尼赫鲁大学教授斯瓦兰•辛恩讨论了中印两国当前和未来的双边关系问题。本次会议由卡内基的司乐如博士主持。

经济纽带

辛恩认为,中印关系是由一系列关键问题决定的,包括经济发展、能源采购、气候变化和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等问题。
  • GDP增长: 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水平曾经非常接近,但现在的趋势表明,中国的GDP将在2030年赶上美国,而印度只能在2050年达到这个里程碑。人口而非技术仍然是两国影响力的关键。辛恩补充说,由于中国和印度两国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都比美国要小,国际社会可能会要求两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因为美国的国防预算可能会大幅削减。 
     
  • 贸易不平衡: 辛恩认为,中国和印度在从双边贸易向共同投资的转变上不断遭遇障碍。两国间已有的贸易不平衡带来了紧张的双边关系。两国间的贸易主要通过海运进行,两国的边境没有被充分利用,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存在已久的领土争端。三个主要贸易地点没有一个是处在两国的边境上,其实西藏的人口中心在历史上就曾经是两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地点,具有很大开发潜力。
     
  • 气候变化:辛恩认为,中国和印度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出现了罕见的通力合作。这种合作是在中国、印度、巴西和墨西哥四方会谈之后出现的。辛恩认为,能源越来越成为国家力量的货币,那些拥有大量能源资源可以出口,或者拥有足够的能源和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本国需要的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很大的优势。奥巴马希望推动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包括促进世界无核化的目标,都反映了世界将核武器转向核能源的发展趋势。
     
  • 核武器贬值:辛恩认为,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使两个国家都在朝着“核武器贬值”的方向发展。所谓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标新立异的方式越来越不足以解决当前核机制所涉及的问题。印度倾向于以国际社会通行规范为基础开展多边合作,而中国则更倾向于以实力为基础。

中国与南亚的关系

辛恩描述了印度对于南亚其他势力的强大是多么地敏感。中国与印度的小邻居,尤其是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已经成为印度在过去关注的重中之重,并在不远的未来仍将维持现状。一位中国听众指出,中国有义务维持南亚力量的均衡,并应该谨慎处理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
  • 去国界化: 作为对中国是否将成为南亚地区合作组织的成员问题的回答,辛恩表示,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他还指出,印度有兴趣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世界正在向着地区合作的方向发展,但是更加倾向于利益密集和互动密集,他指出,美国实际上是全球各国的邻国。随着中国和印度逐渐成为世界舞台的一员,他们也将寻求成为很多国家的“邻国”。

  • 主权问题遭到质疑:一位美国观众对于去国界化提出自己的疑问,他提到日益升温的移民问题。辛恩回应道,民族主义仍然是国家领土区域的主要纽带,但是人类之间的关系已经通过电子和高科技的普及而出现新的特点,更多的无国界空间正在出现。
     
  • “印度的南亚”:一位中国观众问道,印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将南亚视为“印度的南亚”。中国在南亚的足迹——尤其是在印度洋保护其沿海区域利益——已经对双边关系造成了紧张。辛恩解释道,中国与印度邻国关系的发展——与其作为地区最大投资国的身份一起为中国在南亚提供了巨大的杠杆力量。印度没有将南亚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印度政府确实对中国与印度邻国关系的发展感到担忧。
     
  • 美国扮演的角色:司乐如博士问到辛恩如何看待奥巴马总统十一月对印度的访问,以及此次访问将对中印关系产生什么影响。正如很多分析家认为的,美国正在提升印度的地位以抗衡中国在亚洲不断提升的影响力。辛恩承认这种影响的存在,但他认为印度和美国关系的恢复主要是基于双边利益的考虑而非针对中国。他还指出,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也存在很多问题。

不断发展的紧张关系

越来越频繁的所谓中国“入侵”两国边境地区的职责,以及中国一直不愿支持印度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材料供应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相关事务的问题——已经成为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的标志。但是,辛恩指出,中国和印度也在一些军事行动中成功地进行了合作,尤其是在近些年的反恐行动中。
  • 领土争端:印度比中国更关心中印领土争端问题,辛恩认为。两国边境地区存在复杂的历史问题、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差异。这些造成了双方在该问题上的互不信任。政治和文化上的不对称也阻止了问题的快速解决。
     
  • 解决方案和军事行动:一位中国观众指出,双方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争端,比如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6年11月签署的《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辛恩肯定了这些措施的重要性,但是认为两国还需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军事行动和其他在国境线上的行动更加透明。
     
  • 国际社会的监督: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而印度则仍然保持接受较少国际批评和较大国际援助的发展模式。中国已经被其他国家排除在外国援助预算之外。辛恩指出,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仍然是竞争对手,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且,美国对中国投入的信心比印度要大得多,比如美国在朝核问题上一直在寻求中方的协助,但是却没有向印度寻求协助以帮助巴基斯坦。
     
  • 既非朋友,也非敌人: 辛恩总结道,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仍然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朋友或者敌人,无论朋友还是敌人,双方的关系都覆盖着一层由合作、共存、协调、竞争甚至是对抗的马赛克。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活动演讲者

Swaran Singh

磊 韩

前莫里斯•格林伯格荣誉主任,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

韩磊(Paul Haenle)曾在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任莫里斯•格林伯格荣誉主任。他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员。在加入卡内基之前,他曾供职于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巴拉克•奥巴马治下的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担任主管中国大陆、台湾和蒙古事务的主任。

乐如 司

研究员, 核政策项目

司乐如(Lora Saalman)是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派驻北京的核政策项目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的核武器和防扩散政策以及中印战略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