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您将收到一封确认注册成功的电子邮件。
2017年是中印关系发展举步维艰的一年。这一年里,两国未能解决在“一带一路”、领土争端以及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等问题上的矛盾。现在,中印两国可能正尝试缓解双方的分歧,正如习主席与莫迪总理在今年四月底的会面所证明的那样。然而,修复关系并非易事。印度重入四边“印太”战略,而中国通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以及在孟加拉及斯里兰卡的“一带一路”基础建设项目在南亚地区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上述事例都将持续引发中印两国对彼此的不信任。
就在习主席与莫迪总理会面后不久,清华-卡内基中心主任韩磊主持了一场汇聚来自中国和国际的专家学者的研讨会,解析了这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之间的关系发展走向,并探讨了美国在南亚以及印度洋地区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卡内基2017-2018全球对话系列的第五个研讨会,此次会议由盘古智库合作举办。
观众:向公众开放
媒体:本次会议内容不得公开发表
语言:中英文,提供同声传译
讨论要点
- “习莫会”后中印关系的前景:与会嘉宾强调了今年四月底在武汉举行的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重要的实质和象征意义。在2017年洞朗危机引发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局势升级之后,中印迎来了习近平和莫迪为稳定双边关系所作出的显著努力。尽管是一次非正式会议,但它确立了中印关系的新主题,也表明中印两国和两国领导人愿意共同努力。虽然在领土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两国都致力于发展多极世界秩序。
- 印度自独立以来不结盟政策的演变:与会专家讨论了印度的不结盟政策随着时间以及中国崛起为全球大国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印度在冷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务实的外交政策作为防御机制,使其避免了不必要地参与一些全球和地区问题。然而,作为一个感觉自身被中国包围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印度已开始将不结盟原则作为其积极与大国构建联系的工具。而学者们对这种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非对抗性持有疑问。
- 展望中印大国关系:正如一位与会嘉宾所言,俄罗斯、日本和美国时来时往,但邻国却一直在。凭借广泛的陆地接壤和千年来的文化交流,中国和印度须建立一个框架来发展双方正在形成的大国关系。两国学者一致认同沟通和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重要性。一位与会嘉宾认为,大国问题必将胜过多边主义,因此印度和中国必须努力将双边合作正式确立下来。中亚的合资企业以及改善中国资本在印度的准入可以作为起点。
-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环绕印度:因其在环绕印度次大陆的几个南亚国家的项目,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被认为是一个显著的威胁。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在吉布提的军事基地及其在汉班托塔战略港口的99年租约都被视为是中国对印度核心利益威胁的体现。与会嘉宾指出,印度拒绝在其认定的传统势力范围内进行竞争,而中国拒绝在这种条件下开展对话,显示了中印双边关系中存在的不信任和误解。但潜在的基础设施合作项目(例如在阿富汗的项目)显示出可能有办法缩小关于“一带一路”的分歧。另一位与会嘉宾指出,如果中国和印度能够进一步稳定双边关系,印度可能会从“一带一路” 项目中受益。
主持人
韩磊
韩磊(Paul Haenle)是设立于北京的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外交政策及中美关系。
王栋
王栋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基地执行副主任。他同时担任中国知名的公共政策智库——盘古智库的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栋也是欧美同学会“东亚安全论坛”指导委员会委员。
发言人
拉贾·莫汉
拉贾·莫汉(C. Raja Mohan)是卡内基印度中心的主任。他是印度外交政策方面顶尖的分析师,也是南亚安全、亚洲大国关系和军备控制问题专家。莫汉是《印度快报》外交专栏作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客座研究教授,同时也是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委员。
韩华
韩华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军控与裁军研究中心主任及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她教授的课程包括南亚国际关系,国际军控、裁军与不扩散,以及美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等。
弗雷德里克·格瑞尔
弗雷德里克·格瑞尔(Frederic Grare)是卡内基南亚项目的非驻会资深研究员。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南亚安全问题以及安全体系的架构探索。他同时也研究印度的“东望”政策,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区域政策,以及巴基斯坦现存的包括军民关系在内的稳定与民主化争端问题。
蓝建学
蓝建学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CIIS)的副研究员。在2009年加入CIIS之前,蓝博士曾以研究员的身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工作数年。2010至2013年,他担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政治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