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出版物由卡内基中国出品。查阅更多卡内基中国文章,请点击此处。
在2024年11月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G20峰会上,中国宣布了八项支持全球南方国家的倡议,包括推进技术互联互通,以及在减贫、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中国提出这些倡议并不令人意外。随着中国与全球北方国家的紧张关系加剧,尤其是在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以及俄乌战争等安全问题上,占全球人口约85%的全球南方国家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面对疲软的国内市场、西方国家日益增多的贸易限制以及与美国不断加剧的紧张关系,中国正在寻求获得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以应对西方国家在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发起的挑战。然而,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政策因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局限性以及自欺欺人的发展-安全关联策略而日益受到挑战。
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领域面临的限制
迄今为止,中国与外国政府签署了21项自由贸易协定,其中有15项是与全球南方国家签署的,旨在扩大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为了减少对西方经济体的依赖,中国加强了与非盟、东盟、中东和金砖+等经济联盟、组织和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关系。2023年,中国对东盟和“金砖+”国家的出口额几乎与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总额持平。在最近的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单方面向已与中国建交的低收入国家开放中国经济。这项声明是在中国2024年9月承诺对100%的税目产品适用税率为零的特惠税率之后发布的。这些措施旨在强化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中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倡导者的形象。
然而,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关系面临三大挑战:与新兴市场的贸易摩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下降,以及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对西方资本的严重依赖。
首先,中国目前面临一个两难抉择:是提振国内消费,还是维持与全球南方国家不平衡的贸易关系。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意识到,它们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导致了不利的贸易失衡。中国巨额的国家补贴和不公平的贸易行为是主要问题之一,西方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都对此提出了批判。印度、巴西、泰国和智利等国家尤其受到中国经济政策副作用的影响。
虽然中国正在引导其经济向高新技术和消费主导型模式转变,但由于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中国在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绿色能源领域的过剩产能将难以找到替代市场。随着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提高,中国的过剩商品将快速涌入许多全球南方市场,促使南非和巴西等新兴全球南方国家采取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以抵制中国的钢铁、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光纤电缆等产品。因此,中国在最近的G20峰会上承诺的通过数十亿美元的丝路基金来推进绿色和数字互联互通可能会引起其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其次,中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能难以与全球南方低收入国家的需求或能力相匹配。许多非新兴的全球南方国家缺乏基础设施和消费能力来支持中国的产业。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的贸易壁垒可能会把这些国家推向中国,但它们在参与“一带一路”等倡议中遇到了债务过多、缺乏透明治理和环境影响等各种问题,因此对与中国的合作提出了质疑。中国的海外发展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从2016年的900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不足50亿美元。这反映出中国正在转向投资较小型的项目,且其融资能力在不断下降。此外,中国在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正造成与低收入国家的紧张关系。中国被指责利用特殊和差别待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这与其倡导的多边主义公平的说法相矛盾。
再次,虽然中国正试图借助全球南方国家的力量来应对其与全球北方国家的紧张关系,但它仍然依赖西方国家的优质外国直接投资来支持其经济转型。尽管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不断扩大,但中国对西方市场的依赖性依然很强。
发展-安全关联策略引发全球南方国家的质疑
在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下,中国将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和安全与自身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举措,中国积极倡导利用“中国智慧”来应对全球挑战,强调发展与安全的紧密联系,即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安全问题。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希望激励全球南方国家采用其现代化模式,证明发展中国家可以不依赖西方国家的模式而实现繁荣与稳定。与西方国家的融资方式不同,中国的融资方式通常被认为很有吸引力,因为它能够提供急需的资金,而且没有附加条件。
然而,中国的发展-安全关联策略无法解决所有全球南方国家的问题。虽然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一些引起不稳定的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政治或安全问题,尤其是在民族、宗教或地缘政治关系紧张的国家。例如,在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家,中国的投资引发了与当地民众的摩擦,或卷入政治冲突,加剧了当地的不稳定局势。此外,中国的不附带条件和不干涉政策也受到批判,指责其支持专制模式。印度拒绝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并指责中国的投资破坏了透明度等民主治理原则。甚至一些非洲政客也指责中国破坏了非洲地区的民主。
此外,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政策经常强调共同的殖民压迫历史经历,但这在亚洲并不总能引起共鸣。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持续争端,以及与几个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纷争,使中国所倡导的和谐南南合作理念遭到质疑。这些领土争端削弱了中国通过经济发展来缓解安全紧张局势的努力。事实上,中国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往往被视为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从而进一步保障了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活动。例如,在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发生激烈冲突后,印度开始打击中国科技公司,并对中国投资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条件。
虽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泰国等国家已成为金砖国家集团的伙伴国,但这种结盟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在安全事务上无异议地支持中国。这体现了全球南方国家为实现经济和政治关系多元化而采取的机构制衡行为。为了缓解过度依赖中国的潜在风险,它们也积极参与全球北方国家主导机构的活动与事务。例如,尽管越南加入了金砖国家集团,但为了应对中国在印太地区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它也加强了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和经济联系。
全球南方国家关系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
全球南方国家一直非常警惕陷入大国竞争的漩涡。这是因为,许多全球南方国家一直奉行不结盟原则——这一原则旨在保持自主性,避免卷入大国竞争。因此,几十年来,它们一直在探索区域伙伴关系、多边协定和替代贸易路线,以避免陷入大国竞争。例如,2020年,在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的背景下,非洲领导人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
随着唐纳德·特朗普2025年重新上台,他的“美国优先”政策,加上新的贸易壁垒和关税,可能会扰乱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并对世贸组织构成挑战,给依赖多边主义的全球南方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例如,11月30日,因金砖国家试图削弱美元地位,特朗普威胁要对这些国家的产品征收100%的关税。
虽然中国的崛起可能会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并挑战全球北方国家的主导地位,但许多国家仍然持谨慎态度。至少有两方面的担忧加剧了这一趋势:首先,全球南方国家担心过度依赖中国,并担心中国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可能会使其以另一种形式取代现有的欧美主导地位。
其次,全球南方国家也对美国如何看待它们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持谨慎态度。据报道,在习近平主席出席G20峰会之前,巴西就拒绝了中方邀请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邀请。此外,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可能会导致经由第三方市场销售的商品中所含的中国成分受到更严格的审查。例如,中国企业利用东南亚、墨西哥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来掩盖其产品的原产地,这种做法被称为“东南亚洗白”。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将更倾向于对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实施更严格的贸易与投资管控。因此,全球南方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贸易伙伴多元化的重要性。东盟和南方共同市场等经济联盟已开始转向欧盟,目的是寻求平衡其供应链关系。
总之,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政策因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局限性以及自欺欺人的发展-安全关联策略而日益受到挑战。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政策仍将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甚至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