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文章

中国与东亚区域化进程

东亚一体化虽然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收益,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一直都还是一个遥远的图景。东亚区域化进程在亚太地区力量对比不断变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继续展开,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几个区域峰会都将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举行,呈现了亚洲区域一体化继续上升的势头。

作者 雅平 王
发表于 2011年9月7日

东亚一体化虽然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收益,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一直都还是一个遥远的图景。东亚区域化进程在亚太地区力量对比不断变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继续展开,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几个区域峰会都将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举行,呈现了亚洲区域一体化继续上升的势头。

亚洲区域组织现状与特点

所有现存的东亚区域组织可以以其与东盟的关系为标准分为东盟与非东盟两大系列。东盟之上衍生出多个合作倡议;这些即为东盟系列。其中,东盟+1是东盟与东北亚三国(中国、日本、韩国)分别展开双边合作的平台;东盟+3包括东盟10个成员国及中国、日本和韩国,可是说是东盟衍生组织中发展最完善也最为活跃的一个,拥有64多个委员会与工作组;东盟+6由日本在2002年提出,在东盟+3的基础上再加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被普遍看作是意在平衡中国的影响;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则是由东盟+6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每年都在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东盟地区论坛是东盟发起的亚太地区第一个政府间多边安全对话机制,成员范围广(甚至包括欧盟),是成员国外交部门之间就地区安全展开对话的平台,最近才扩展到成员国国防部之间的定期对话。彼得森国际经济学院访问学者Ellen Frost认为,“虽然重要的双边会谈也在东盟论坛的前后穿梭进行,但最紧要的安全问题一般都被置于谈判桌以外。”

Ellen Frost指出,这些东盟之上衍生出的多边框架虽然经常被批评为分工不明、多有重叠、达成共识的过程冗长,且会议繁多占用过多外交资源等,但东盟根本上的精简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更何况东盟这种开放式的架构不仅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交流与互信,而且符合东南亚流动式的战略环境。迄今为止,东盟在把地区内对抗引导向“竞争性合作”方面是相当成功的。“组织建设是这一战略的关键支柱。”

在东盟系列以外,非东盟系列主要是指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由澳大利亚和日本首先提倡、并受到当时的美国克林顿政府强力支持的跨太平洋组织,旨在促进整个亚太地区(甚至包括拉美的一些临太平洋国家)的自由贸易与投资。美国将在夏威夷檀香山主办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红霞指出,“亚太经合组织未能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后随着政治安全问题成为峰会议题,其功能也泛化为一个磋商平台。”对亚太经合组织未来的发展何去何从,无人能知。

除了东盟与非东盟的划分外,东亚的区域性组织还可分为经济与政治安全两大类。经济领域主要有亚太经合组织及“东盟+”系列。政治与安全合作除东盟论坛、东盟峰会以外,还有香格里拉对话与和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

区域组织多样化背后的利益博弈

东盟+3与东盟+6之间的竞争关系集中体现了“亚洲化”与“亚太化”之间的争议,而这一争议的实质是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中国与美国对亚洲区域合作主导权的争夺,其间又掺杂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竞争。

一方面,美国坚持对亚洲合作的领导。美国是亚洲的传统势力之一。美国在一地区的利益通常是通过对该地区事务的主导权来实现的,亚洲尤其不例外。此外,许多人认为美国在亚洲的持续存在保障了亚洲战后五十年的和平与稳定,因此认为美国的存在是继续保障亚洲地区繁荣稳定的必要条件。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美国在中东的两场战争也分散了它在亚洲的注意力。虽然奥巴马“重回亚洲”的战略已经展开,但在一个力量对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亚洲格局中不断保持新的平衡,是对各方的巨大挑战。在亚洲的区域合作上,美国采取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区域合作“亚太化”的战略,来平衡中国在亚洲的影响。

在以上结构层面的分析以外,我们也应对大国外交的老练程度抱有足够的信心。Ellen Frost强调,“华盛顿支持北京的经济发展及北京对国际事务与地区事务的参与。猜疑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是不存在事实基础的。”在中国方面,魏红霞指出:“中国不称霸、不当头的外交原则指导着中国在东亚多边合作进程中的政策取向。”“中国过去曾经希望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地区架构,但是随着双边关系的变化和东亚局势的变化,中国也不停地进行新的战略思考,认为美国的加入不一定对中国不利,比如,美国的参与或许可以减弱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心,也可以增加中美对话的机会,加强双方的信任度。所以,对美国在东亚峰会框架下参与东亚区域合作,中国应该是持欢迎态度的。”

中国的意图与角色

中国在不同的区域组织中有着不同的意图,并对不同的组织分别加以致用。但总体而言,Ellen Frost表示, 中国参与这些区域组织的目的在于“扩大外交影响、安抚邻国、边缘化日本、牵制印度、继续控制台湾在国际上的外交角色,并强调‘亚洲化’而非‘亚太化’区域合作。”Ellen Frost评价道,“中国并不因为其大国地位而对亚洲其他国家颐指气使,这一点值得称道;但与此同存的对立面便是亚洲其他国家也正缘于此并不清楚中国在该地区的目标。”

在以上不同的区域合作框架中,中国偏向东盟+3。魏红霞分析其原因有二:第一,东盟+3更符合中国外交周边战略的要求。中国希望在东亚区域合作的初期阶段,成员最好限定在东亚区域内,成员不必太多;而且在由东盟主导的框架内,中国有更大的话语权。第二,从效率角度来看,这个框架也使合作安排更容易达成和实现。

从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所起的作用看来,Ellen Frost指出,中国的崛起是东盟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原因之一。东盟希望由此打入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并希望 以一系列的地区性网络鼓励中国的和平行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魏红霞认为,“中国在很多多边合作机制中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动的规则制定者。虽然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越来越深入地参与东亚地区事务,并在东亚采取越来越多的主动行动,但是,中国参与东亚地区事务的新角度和新领域主要是经济方面。”“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被宣扬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东亚各国对中国成为大国的未来充满疑惧。中国在东亚多边合作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程度将会遇到很大的掣肘。”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