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于很多欧盟国家来说注定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英国和欧盟计划开启脱欧谈判,同时英国和欧盟三大创始成员国——法国、德国和荷兰也接连举行大选。可以确定的是,近年来反全球化情绪明显扩散,尤以经济增长缓慢的西方国家最甚。
西方国家那些国际新自由主义的传统倡导者现已退缩,中国则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支持国。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看作一股推进全球化和开放贸易的力量,而包括《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扩大贸易的其他大规模举措却遭遇巨大挑战。纵观当前的国际环境,许多欧盟国家开始转变观点,对“一带一路”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机会持开放态度。
欧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日益增长
欧盟是当今多极化世界至关重要的一极,但在过去几年中却忙于处理包括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在内的各种内部危机。可以看出,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目光已转向内部。面临种种挑战的欧盟越来越需要中国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在创造贸易和投资机会等方面。然而,2013年底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欧盟却反应平平。
该倡议旨在通过投资连接中欧要道沿线的港口、铁路和公路建设,从而促进欧亚大陆经济发展、投资和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倡议的两条主要路线——贯穿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贯穿南亚、东南亚的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均以欧洲为最终目的地,因此欧盟国家最近似乎对“一带一路”越来越感兴趣。
为了分析“一带一路”对中国和欧洲的意义,各方都召开了大量会议、撰写了大量报道。其中,通过欧洲主要媒体报道以及对欧洲政要、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的访谈来评估欧洲对中国的看法,是研究欧洲对“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的看法如何发生重要转变的实用方式。1
习近平首次宣布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时,欧洲的第一反应可谓平淡,倡议几乎没有受到欧洲媒体的关注。“一带一路”提出后的最初两年,布鲁塞尔以及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媒体针对该倡议及其目标发表的文章寥寥无几。2013年10月,中国正式宣布牵头成立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并号召各国加入。欧洲政府当时并未立即给予积极回应,而现今,亚投行已成为“一带一路”金融支持的主要来源。
直到2015年3月,欧洲终于开始表现出切实兴趣,此后欧洲在此项目上的参与度不断增长。2015年3月以英国为首的一波欧洲国家相继加入亚投行成为创始成员,上述转变自此发生。分析人士指出,欧洲延迟加入亚投行的背后有诸多原因,包括美国施压、欧洲各国担心亚投行与现有的国际开发机构竞争、担心中国牵头的银行不能在善政廉政、环境和社会保护等方面坚持高标准等等。最终,十四个欧盟国家决定成为创始成员,从而对银行的制度设计施加影响,并强化它们各自与中国的关系。随着欧洲政府的参与日益显著,大部分参与国媒体开始报道亚投行和“一带一路”。
分析“一带一路”的潜力
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逐渐开始着墨讨论“一带一路”对中欧关系的意义。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关于“一带一路”的官方政策文件,概述了中方的计划。“一带一路”自此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政府和智库讨论、出版的主题,尤其是在2016年。例如,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组织各政府部门官员探讨“一带一路”对德国和欧洲的意义。22016年7月,欧洲议会发布的“一带一路”简报则是又一个例子。2015年3月以来智库出版的同主题文章数量激增。
许多欧洲国家了解“一带一路”的具体细节后,纷纷放下最初的谨慎或保守态度。一部分欧洲精英表示他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一带一路”计划及其对欧洲可能产生的影响,才能决定作何回应。3一些观察者认为,中国努力成立亚投行,彰显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决心。制度文化很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欧盟国家和机构往往习惯于按照明确的规章程序运作。
对于欧洲而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网络最终将连接欧洲和中国,这意味着欧洲可以获得来自外界的更多贸易、投资和合作机会。虽然很多欧洲人承认这一潜力,但他们对“一带一路”项目何时以及如何落实并带来具体利益持怀疑态度。举例来说,部分欧洲政策专家表示,中国试图将旧项目重新包装归入“一带一路”新框架,并未创建新项目。重庆-杜伊斯堡铁路等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就已经建设或规划好的铁路项目就是重新包装的例子。在欧盟成员国观望新项目拟定期间,中国需要证实此类项目如何能让潜在的欧洲合作伙伴受益。
“一带一路”的欧洲利益相关方
欧洲哪些利益相关方最乐意接受“一带一路”同样值得考查。大体看来,省市政府和大型企业一直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这些利益相关方的主要出发点是通过“一带一路”吸引中国贸易投资,同时打开中亚和非洲等新市场,这些都将带来新的发展经济的机会。德国杜伊斯堡和汉堡、西班牙马德里、荷兰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地方政府争相成为中国入欧门户及“一带一路”区域枢纽。从事出口贸易、工程建设和物流的大型企业同样积极抓住机会,争取参与“一带一路”项目。
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尤其是中欧和东欧中小企业,则认为“一带一路”与其关系不大。4这些企业认为“一带一路”项目规模庞大,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公共采购等主要领域只适合大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的参与。
地理位置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差异。希腊、葡萄牙等南欧的欧盟成员国对“一带一路”等倡议下的中国投资最为开放。另一方面,西欧国家则尤为谨慎。比如,一位欧洲学者曾表示,德国担心“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对欧洲投资制度和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团结产生负面影响。一份欧洲议会报告表达了类似观点。欧盟委员会对“一带一路”首个欧洲旗舰项目——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高速铁路的调查就是一个例子。欧洲种种担忧背后的一个原因是害怕来自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和高铁企业的竞争,害怕欧洲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市场可能因此受到冲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欧盟精英。据欧洲中国智库网(ETNC)研究,大部分欧盟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仍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ETNC研究观察到大部分欧盟国家的媒体对“一带一路”关注有限,认为“一带一路”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距甚远。迄今为止,中国宣传“一带一路”的外交工作一直主要以欧洲政府、企业和知识分子领袖为目标。
欧洲部分精英已经开始对“一带一路”做出积极回应,中国可以借此势头进一步向欧洲民众宣传“一带一路”。与此同时,中国方面应当注意已在欧洲抬头的反全球化情绪和新民族主义运动。中国不仅要在语言上、更要在行动上竭力确保“一带一路”惠及欧洲公民。这意味着中国需要保证“一带一路”不会扩大欧洲贫富差距,而是给社会各级人士带来实惠。
结论
欧洲作为中国“一带一路”的终点,其配合程度对于计划取得成功非常重要。如今世界各地民族主义引发的全球化疑虑愈演愈烈,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成功促进中国与欧盟的跨区域联系,无疑是全球化继续向前的积极信号。2017年5月,中国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欧洲和世界各地领导人都前来出席。这表明欧洲对“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潜力有一定程度的支持。
赖雪仪是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中欧关系的前访问学者。
注释
1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史志钦和赖雪仪于2014年至2016年开展研究项目“欧盟眼中的中国”,本文引用了此项研究结果。该研究根据官方对话、新闻媒体、民意测验以及公共知识分子、商业领袖、政府官员个人访谈,探讨欧盟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该研究项目集中于欧盟布鲁塞尔总部以及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
2Jan Gaspers,Bertram Lang. “德国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边框架应对地缘政治影响”.《中国新丝绸之路与欧洲》. 编者:Frans-Paul van der Putten, John Seaman, Mikko Huotari, Alice Ekman和Miguel Otero-Iglesias, 2016, 27。
3此观点基于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间展开的一系列个人采访,包括: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某官员个人采访,布鲁塞尔,2015年7月;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某官员个人采访,柏林,2015年8月;英国某大型企业企业主个人采访,伦敦,2015年8月;《费加罗报》两名记者个人采访,2017年5月。
4调查结果来自北京清华大学举办的某次专家圆桌会议。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欧、东欧的合作”,2017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