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文化外交以及中国-欧盟关系

2014年3月7日
北京

文化外交一直在中国-欧盟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与欧盟之间仍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双方文化交流的范围与效力。清华-卡内基中心的张丽华组织了一次专家座谈,与会者包括了中欧政府官员,会议讨论了文化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欧盟双方应如何定义并克服上述问题。

讨论重点

  • 中国-欧盟人民交流的重要性:与会者都认同,民间的交流是文化外交中最有效的形式。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德国的官方与非官方组织在外交方面协同合作做出了努力,这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了德国的软实力。另一典型范例是法国,法国协助各国对古迹进行考古勘查。这提升了法国的国家形象,使其被视作历史研究与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 政府高层交流:与会者们还表示,在建立积极中国-欧盟关系与促进相互理解方面,不仅双方人民间的交流互动十分重要,双方高层政治领导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关键的。自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屡见成效,加深了与欧洲众多政党、智囊团以及议员的联系。如今,时机已成熟,中欧可以进一步深化彼此间的合作。
     
  • 阻碍中国-欧盟进一步合作的问题:有与会者指出,中国的网络媒体与社会媒体运作缺乏透明性,使得欧洲国家无法充分利用文化外交与中国人民沟通,而这正是欧洲与其它地区国家交往的一大方式。另一项不利因素则是中国针对于文化活动设立了过多规章制度。与会者表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至关重要,这关系到能否在中国与欧盟之间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渠道,也决定了欧盟在华推广其文化的努力能否取得成效。
     
  • 区域内合作:虽然有很多欧盟成员国都在与中国进行文化外交,但就这一问题这些国家之间却鲜有合作或交流。与会者都认为,欧盟成员国必须共同合作以制定一个在华进行文化外交的长期性战略,提高整体欧洲文化在中国的知名度。
     
  • 应允许相关文化机构有机参与:一位与会者援引英国软实力增强的事例来佐证这一观点,英国的成功就得益于政府对于文化事业少有干涉。文化相关企业,如影视公司与媒体,都是进行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国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不插手”的方式,并确实因此而取得了成功。与会者得出结论,中国的电影制片厂、音乐家以及大学等都应获得更大空间进行更为有机的发展,同时也应允许外国文化参与进来。

与会者包括:Tristan Dufres,峰威力(William Fingleton),孟宏(音译),韩雪(Hannah Oussedik),马钦·普什豪尼亚克(Marcin Przychodniak),周玉云(音译)。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利华 张

前驻会研究员,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张利华曾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如何影响中国的外交及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