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华盛顿注意:布鲁塞尔对中国越来越强硬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认为欧洲在应对中国扩张方面优柔寡断。但欧盟与中国互动正变得越发强硬。

作者 克 陆  埃里克 ·布拉特伯格
由出版
卡内基主题评论
 on 2019年4月8日

源文件: 卡内基主题评论

这是近期中欧关系最繁忙的几个月之一。在4月9日举行绝非友好的年度峰会上,欧盟领导人将在布鲁塞尔接待中国总理李克强。欧洲人越来越对中国国家主导的经济和治理实践以及相关的安全风险心存戒备。这种谨慎态度与美国的担忧日渐合流,为跨大西洋更高程度的外交协调开启了大门。

欧盟姿态日渐强硬

与过去二十年间的礼貌对话不同,欧盟代表为本次峰会准备了不同的议程。欧盟最近的一份文件将中国视为“欧盟需要寻求利益平衡的谈判伙伴、追求技术领先地位的经济竞争者以及促进替代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欧盟将中国定性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这一变化十分引人注目,因为欧盟文件鲜有如此直言不讳。但对于那些密切关注布鲁塞尔情绪变化的人来说,这并不奇怪。

多年波澜不惊的对话之后,欧盟领导人改变了态度。即将离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与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领导的重振欧洲联盟携手合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3月访问巴黎期间,三人首次一起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这绝非巧合。那次会晤前数天,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广为瞩目的文件,建议对中国采取谨慎态度。

美欧对华政策差距渐小

美国应该注意。华盛顿的政策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在对华政策上,欧盟是不可靠的伙伴。多年来,欧盟过于专注于内部问题,过于专注于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欧洲在亚太地区缺乏战略利益和军事资产,因而在强硬对华立场上不及美国迅速,与前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战略再平衡方面所作努力形成鲜明对比。

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美国强化了其昂扬斗志。特朗普宣布,他将与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朝鲜和韩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大国达成更为强硬的协议。他一再指责中国偷走了“数以万计的美国工作岗位”。美中贸易争端仍在继续,尽管未来几个月有迹象显示可能达成协议。 现在,令华盛顿感到意外的是,布鲁塞尔已经开始对中国的全球崛起作出回应。2016年,法国国防部长提议派遣欧盟海军在南海巡航。欧洲另一个主要海军力量——英国很快也作出了类似的承诺。

尽管如此,在2016年中国对整个欧洲的投资收购年增长率达到惊人的40%之后,欧盟对中国经济的进展反应最为强烈。2017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要求欧盟委员会解决中国在欧洲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战略投资问题。这加快了审查过程。自4月5日以来,欧盟建立了一个新的外资审查机制。

在过去的一年里,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布鲁塞尔开始对中国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全球经济攻势作出更为怀疑的反应。虽然希腊和匈牙利等一些国家坚持不冒犯中国,但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同意采取强硬的新政策。即便是意大利的民粹主义政府——最近同意签署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海外基础设施提供资金的协议——也未站出来阻止新政策。

在本周中欧峰会的筹备过程中,所有这些政治策略都致使局势明显的紧张。由于中国在改善其人权记录、市场互惠、技术转让和世贸组织改革建议方面缺乏进展,一些欧洲国家威胁不签署联合公报。尽管2016年和2017年的峰会也未能发表联合声明,但这次不同的是,欧盟的姿态更为尖锐,对中国可能出现的犹豫不决立场越来越缺乏耐心。

从更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是美国和欧洲首次公开就如何应对中国雄心勃勃的经济扩张问题达成广泛共识。欧盟和美国都要求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并批评“外国国有和国家融资的扭曲效应”。华盛顿和布鲁塞尔都坚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双方正在与中国就外国投资规则双边协议进行谈判(尽管特朗普政府比欧洲更愿意对中国征收单边关税)。

现在是欧洲和美国对中国实施跨大西洋协调战略的时候了。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