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财经时报》
近来,由历史、领土和海洋资源所引发的争端重燃起中日之间的仇恨,不仅可能导致中国脱离其自称的“和平崛起”目标,而且有可能摧毁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势头。显然,对于双边关系的恶化,北京和东京都难辞其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再参拜纪念日本战争伤亡人员(其中14名为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缺乏明智,而且具有挑衅性。北京没有控制住2005年4月份的反日游行,其对日本战争罪行的长期宣扬对双边关系造成了损害。
然而,更为干扰中日关系的是两国人民之间日益加剧的彼此敌视和憎恨。日本内阁办公室2004年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只有38%的公众宣称对中国友好,这是1978年开始进行该测验以来的最低点。日本《读卖新闻》与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本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的被调查者不信任中国(对美国民众的调查中,不信任中国的比率是53%)。日本人对中国的负面认识源自于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敌意,对中国军事和经济力量的畏惧,以及对北京支持反日宣传的厌恶。
中国对日本的憎恶在最近双边关系恶化以前就已经很强烈了。在一般中国人的意象中,日本尤其是一个并不友善的邻居。1999年对700名北京人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的重大利益怀有敌意,而且在军事和经济上对中国造成了威胁。最近的事件只是更加强了反日情绪。2005年6月,对4千名中国市民的调查显示,71%的人对日本没有亲近感。
更麻烦的是,两国人民中大多数人对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感到悲观。中日两国学者于2005年8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73%的日本受访民众和56%的中国受访民众担忧两国关系将来会恶化或者不确定。中国大学生的态度甚至更加不乐观:81%的人认为未来中日两国关系不确定或是悲观的。造成这种更加悲观态度的原因是,中国大多数民众——8月份的调查中,这个比率是93%——认为,日本对两国关系的恶化应负全部责任。日本民众对责任的看法好像较为公平客观一些。8月份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为目前的紧张关系独自担责。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日本和中国领导层的政策和对公众作出的姿态刺激了国民的仇恨情绪。北京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权威性而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一贯认为日本犯有罪行。例如,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之际,中国制作了一套30多集的关于日本战时侵略的电视连续剧。这种沉浸在过去的做法必然只能歪曲日本的形象。
虽然日本政府没有进行类似的拙劣宣传,但小泉在因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而与北京的对抗中也利用了日本民众的反华情绪。目前为止,作为日本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的象征,小泉的参拜不但引发了政治险象,而且几乎让人觉得北京关注参拜事宜是合情合理的。
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两国政府的短视政策激起了公众的憎恨,使得国家领导人采取更加自以为是的姿态,在两国国内引起愤怒和绝望情绪。要想阻止这种急剧下滑的局势,北京和东京必须改变他们目前对公众作出的姿态。反过来说,非常的悲观意味着公众对改善关系的期望值低,因此,些许示好的姿态可能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只有双方同时伸出橄榄枝,改善关系的努力才会成功。
首先,日本政府必须对最近出版的两本连环画—《中国介绍》和《憎恨韩流》—予以谴责,这两本连环画从种族主义的角度描绘了中国和韩国,有非常挑衅的意味。中国政府也应该停止播放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影片。即便现在双方对靖国神社问题无法达成什么共识,这些细微的措施也不会损害他们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