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解锁伊朗核问题

2011年11月14日
Beijing

IMGXYZ3578IMGZYX2011年11月8日,在国际原子能源机构在(IAEA)向其理事会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传阅的一份报告中称“伊朗正展开与研发核爆炸装置相关的活动”。该报告证据充分,引证详实,围绕中国、俄罗斯之类国家是否会因此被迫作出强硬立场,引出系列问题。在军控系列研讨会的第六次会议上,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研究员科尔比(Elbridge Colby),与中国专家一起,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处理伊朗核问题。清华卡内基的司乐如主持了会议。

证明的重担

科尔比认为一旦德黑兰获得了核武能力,将大大激励包括像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在内的中东国家向华盛顿靠拢,从而增加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一位中国专家认为,提供的证据尚不足以证明伊朗核武器计划的存在。科尔比回应说,绝大多数的证据有力地表明,伊朗正在寻求核能力。司乐如举出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年报告中的一些证据,包括:

  • 2008年和2009年制作出用于模拟核爆炸的计算机模型;
  • 模拟常规爆炸冲击波和球形燃料压缩;
  • 在帕尔钦军事基地建造了大型密闭容器;
  • 伊朗有一个旨在为秘密的铀浓缩计划获取铀来源的项目;
  •  获取核爆炸装置的设计资料和开展核引爆装置试验;
  •  在库姆附近建造一项秘密铀浓缩设施;
  • 14个越来越先进的能够携带核弹的弹道导弹弹头设计。

应对模型

  • 以色列:在回答中国专家关于以色列可能作出何种反应的问题时,科尔比指出,包括一些据称与摩萨德相关的以色列著名人物表示反对进攻。不过,他补充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显得倾向于相信如果面临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进攻是必要的。
     
  • 威慑和遏制:科尔比建议,威慑和遏制提供了另一个模式来处理拥有核武器的伊朗。他把伊朗描述为一个危险但基本理智的角色,政治和战略目标支撑着其核诉求。科尔比认为,伊朗并不是自杀式的且仍然对外界的刺激有所反应。科尔比强调,虽然美国希望在德黑兰有一个更友好的政权,但没有兴趣入侵伊朗、迫使其改变政权。科尔比的模型侧重于两个因素:
     
  • 威慑:在反对预防性军事行动时,科尔比指出,美国及其盟国将保持在军事平衡的各个层面上都优于伊朗,包括核力量和导弹防御系统。然而,他强调国防规划必须对伊朗可能的挑衅行为和潜在的攻击做好准备。
     
  • 遏制:科尔比强调,美国及其盟国不会容忍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入侵别的国家或转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补充说,美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合作伙伴可以采取协同措施。

对中国的影响

科尔比认为,如果伊朗拥有核武器,将对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出于对中国最大利益的考量,中国应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以避免不稳定和可能会危害中国经济的军备竞赛。他暗示,如果伊朗拥有核武器,北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可能会降低,因为美国的盟国很可能会与华盛顿越来越紧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科尔比认为,美国希望看到中国支持对伊朗更严厉的制裁。

  • 制裁:司乐如指出,制裁措施仍然与中国的外交政策大相径庭。一位中国学者表示,中国跟随俄罗斯,所以如果俄罗斯不支持制裁,中国也不太可能支持。另一位学者却说,正是鉴于中国缺乏对伊朗核计划的参与,所以它没有俄罗斯这样的影响力。他认为,相反地,美国和以色列应致力于建立中东无核区。另一位中国专家提倡“阳光政策”,而不是制裁,但另一位与谈人表示异议,认为即使中国很可能会寻求将损失降至最低,制裁也是唯一的选择。
     
  • 不扩散:一位中国专家认为威慑和遏制不是伊朗核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他认为,其核心问题是以核不扩散为基础的,因为伊朗的核武器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他断言,科尔比所提到的一个意外后果将是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这是危险的。科尔比强调,他的模型并不预示着美国因此而想让伊朗获得核武器。
     
  •  对美国的威慑:中国专家指出,虽然科尔比的模型重点关注威慑伊朗,但没有回答美国是否可能受到伊朗威慑的问题。他还问道是否可能不再考虑军事行动。科尔比指出,如果美国支持军事打击,它可能早已经发生了,而问题是采取强硬立场成本过高。科尔比提问,如果以色列攻打伊朗,中国会有什么反应。一个中国专家回应说这将违反国际法。当被问及中国对美国可能的攻击事件的反应时,该专家表示这样的攻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讨论专家:翟德泉,邹云华,顾国良,胡豫闽,韩华,洪源,钟忠,薛力,杨丹志,吴冰冰,张新军,刘冲,齐皓,吴日强,何韵,周帅,林云志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Elbridge Colby

乐如 司

研究员, 核政策项目

司乐如(Lora Saalman)是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派驻北京的核政策项目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的核武器和防扩散政策以及中印战略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