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人民币:可升亦可降从11月30日起,人民币连续下跌了6个交易日,关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争论再度燃起。市场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政府是否会允许、甚至鼓励人民币进一步贬值,尽管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外交压力依然很大。
虽然市场的注意力胶着在人民币汇率水平上,但对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扩大汇率弹性。我之前就谈过这一点。而如何找到合适的时机,则是一直以来的难点。人民币名义汇率按照事先预定好的节奏每年升值3%至6%,这种情况只会鼓励投机性资本流入。因此,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热钱与贸易顺差的作用是一样大的。中国必须设法脱离这种困境。
尽管全球经济有所恶化,但说起来有点悖理的是,就建设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而言,当前的形势却比一年前更有利。受欧元区危机影响,加之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活动放缓的长期化和反复性现在看来可能性很大。鉴于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正处于压力之下,今年中国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从前些年的5%至6%左右降至1.5%左右。这一点,加上近期中国政府放宽进口限制的努力,可能使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快化为乌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国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波动,就将主要受资本流动和汇率水平左右,因为中国持有的大部分储备是以美元和欧元计价的资产。
近期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举措抑制房地产投机活动,国内经济增长也在放缓,同时还有迹象显示,中国企业和个人正在加大海外投资。种种情况表明,净资本流入很可能出现萎缩,从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这些动态已反映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上,这些市场的交易溢价预示着人民币将进一步贬值。同样,上周在官方市场上,中国央行不得不出手干预、为人民币提供支撑,以免其跌势过急。近几个月来,其它东亚货币的波动性都有所加大,总体而言是大幅贬值了。由于共享同一个生产网络,该地区货币的波动存在高度关联。有鉴于此,中国也将被推上增强汇率弹性之路。此外,由于相对而言中国的通胀仍将高于西方主要贸易伙伴,因此即使人民币名义汇率有所下跌,人民币实际汇率可能还是会微幅上涨。
这一切将为中国建设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创造有利环境。在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下,人民币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事情就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