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中美在非洲:合作的十字路口还是竞争的角斗场?

2013年3月26日
Beijing

非洲为中国和美国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中国在非洲激增的贸易和投资给美国、非洲以及中国政策带来了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中美两国在非洲的发展、资助、安全和能源等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方式有所不同。中国和美国在非洲的发展问题上将会合作还是竞争,这还尚待分晓。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就中美对非政策的走向去办了一场圆桌讨论会。参与此次讨论的有中国、美国和非洲的多位外交官与学者。清华—卡内基中心的陈懋修(Matt Ferchen)主持了此次活动。

新一轮瓜分非洲

  • 机会之窗:美国外交政策理事会资深研究员江佳士(Joshua Eisenman)注意到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圈已然日益重视中非之间不断加强的联系。他指出克里的国务卿提名过程包括了有关非洲如何为美国公民带来工作与投资机会的演讲。克里表示,美国可以利用非洲正在转变的全球角色,并与中国以有利于美国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方式参与竞争。
     
  • 作为竞争者的美国:江佳士表示,与非洲的贸易仅占美国全球贸易的一小部分。此外,中国出口非洲的产品与出口美国的产品类似。因此他指出美国可能无法在这些方面直接与中国匹敌。他还表示,另一件需要纳入考虑的事是非洲出口的原材料经过中国的加工后再销往美国市场。在这一全球价值链之下美国很难直接与中国竞争。

中国在与非洲贸易中面对的诸多挑战

  • 贸易逆差助长了反华情绪:虽然中非之间的贸易关系似乎享有健康的总量平衡,但在享有非洲的自然资源之后中国通过其商业成功会产生贸易顺差,而没有了这些资源非洲国家则会遭遇贸易逆差。江佳士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洲贸易商感到被日益增加的中国竞争对手排挤出市场,非洲地方层面出现了贸易逆差。他表示,因此非洲的政治家已经开始利用反华情绪来赢得竞选。
     
  • 中国不用对非洲状况负责:一位非洲外交官解释称中国进入非洲市场是有清晰的贸易目标的。因而,解决贸易逆差问题是非洲政府的责任。他补充表示中国有三大目标:获得原料、出口成品消费品与机械,以及通过贸易和投资扩展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影响。
     
  • 贸易再平衡:一位中国学者指出非洲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全球制造中心,这会带来贸易构成与贸易差额的转变。他表示,这会使中非贸易关系更为健康可持续。江佳士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中国的经济成功是由于中国制造部门技术非凡。他表示,考虑到技术、供应链关联以及劳动力质量这些因素中国不太可能将其制造基地转移到非洲。

中国与美国下一步要如何走

  • 中国:绝大多数与会者都同意中美采取的方式是互补的。例如,美国的援助目标,包括扶贫,可以得益于中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带来人力资本的增长,而中国的贸易目标则能够得益于此。然而,一位非洲听众不同意这种解读方式。他认为中国投资未必会有益于非洲所有人,更逞论美国利益了。一位中国学者回应称中国有望在未来十年里向非洲投资5000亿美元,而且中国一直视非洲为重要合作伙伴。
     
  • 美国:江佳士指出,美国依旧是非洲最大的股本投资者,这意味着美国的国家利益与非洲的国家利益相一致。2012年,奥巴马总统出台了一项针对非洲的新政策指令,这项指令定义了新战略,美国不仅要增加与非洲的贸易份额还要改变贸易构成。这项政策注重于出口更多产品给越具活力的非洲以及为销往美国零售市场的非洲制造成品增加激励。江佳士表明,美国在非洲的参与度增加不应被解读为与中国的竞争。

与会者:Dave Kabiru,Maria Rendon,Emile Rwagasana,Paige Snider,唐晓阳,赵昌会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懋修 陈

前非驻会研究员,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陈懋修(Matt Ferchen)主要研究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Joshua Eisen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