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卡内基全球对话

2013年12月4日
Beijing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于2013年12月4日召开首届清华-卡内基全球峰会。在挪威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为期一天的峰会探讨了中国不断演变的外交政策及其全球角色,寻求针对全球性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案。

上午中外政府决策制定者及资深顾问发表了一系列主题演讲并展开讨论,下午四组专题讨论于2点到4点同时进行,涵盖了当下重要的全球议题,包括中美合作、东亚区域安全、中东能源合作,和崛起的中亚及地区力量。

Wed. December 4th, 2013 9:00 AM - 10:00 AM EST

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随着中美双边关系本质上日益全球化,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需要构建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新型双边框架,以此促进中美两国通过合作处理国际事务。对于避免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间的主要竞争,尤其是在安全领域的竞争,这样的框架非常必要。

随着中美双边关系本质上日益全球化,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需要构建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新型双边框架,以此促进中美两国通过合作处理国际事务。对于避免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间的主要竞争,尤其是在安全领域的竞争,这样的框架非常必要。

清华-卡内基全球对话的全体大会探讨了成功实践新型大国关系所需的关键特征。本次大会由韩磊(Paul Haenle)主持,内容包括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的主题发言,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与陆克文的访谈,以及清华-卡内基中心学者阎学通与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包道格(Douglas Paal)的对话。

全球性关系

  • 发展新型关系:陆克文提出了发展中美关系新型框架的三个途径:举行常规的工作级别峰会,就共同政策项目达成一致的工作日程,以及在两国政府中任命特定人选以管理两国关系。包道格强调,新型框架对于缓解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间的紧张态势具有重要作用。
     
  • 管理安全事务的需要:阎学通认为,良性竞争将继续在中美关系占有主要分量,但两国有必要探寻新的框架来解决真正的国际安全问题,例如网络安全。
     
  • 安纳伯格庄园会晤的重要性:包道格认为,近日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的中美峰会可以表明中美两国都有和平的目标。包道格还进一步补充,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都必须引导各自军队与外交部门朝着降低两国发生摩擦风险的方向发展。陆克文表示,此次中美峰会展现了两国外交积极地一面,强调了互相尊重与积极合作的主题。

实施新型国家关系

与会者一致认为,中美之间的新型关系必须逐步实施。包道格建议两方可加强海军安全方面的合作,而韩磊则强调美国决策者对于中方在峰会与会晤中的建议持更开放的态度很重要。

  • 以网络安全为起点:阎学通强调了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进行合作的重要性,并提议中美两国的双边谈判应以该问题为起点。他还表示,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与安全问题相比更为开放。他表示,从网络安全开始,创建新型安全标准对于推进两国合作进入新阶段至关重要。
     
  • 改善军事合作:尽管近来中美军队间的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两国仍需要加强军队之间的合作与开放性。包道格建议,美国军事院校应接收更多的中国留学生,而两国海军应参观对方的防空识别区中心,以此建立实践交流,加强对对方军队能力与目标的了解。

需要加以谨慎的方面

  • 新型大国关系:陆克文表示,虽然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关系发展上的重要一步,这目前仍是一个吸引眼球但亟待完善的概念。韩磊表示,在习近平主席最初提出这一概念时,这一短语本身在美国引发了怀疑。因为很多人担心这只是中国在迫使美国向中国的核心利益作出让步。
     
  • 交透明度的重要性:陆克文解释了为何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不令人感到意外”,以及为何强调外交透明度依旧重要。包道格认为,中国近期公布防空识别区的做法不明智,这也凸显了对外交透明度的需求;美国与其他国家事先并没有收到通知,因而也无法作出有建设性的回应。
     
  • 管理军队间的摩擦:陆克文指出,军事行动通常会绑架外交举措。由于中美两国实力的差距正在减小,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将会增加。因此,陆克文解释称,包括中日领土争端在内的冲突领域需要得到稳定。包道格还补充表示,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也是造成摩擦的原因。而中国方面,随着其经济、政治与军事能力的增加,中国将开始在该地区承担更多责任。与会者一致认同,中美两国都需要小心潜在的摩擦。

点击这里浏览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的主题发言。

道格 包

杰出学者,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

Wed. December 4th, 2013 9:00 AM - 10:00 AM EST

中美新型合作关系

2013年6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会晤,在中美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此外,两国领导还强调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是中美两国合作的关键所在。同时,各种挑战依然存在,在关键的全球事务上中美两国视彼此为对手而非伙伴,因而最为根本的挑战是在两国间建立互信。

2013年6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会晤,在中美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此外,两国领导还强调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是中美两国合作的关键所在。同时,各种挑战依然存在,在关键的全球事务上中美两国视彼此为对手而非伙伴,因而最为根本的挑战是在两国间建立互信。

本组讨论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主持,来自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包道格(Douglas H. Paal),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张克斯(Christopher Johnson),前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杨洁勉共同探讨了中美双边关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加强中美两国关系    

与会专家一致认同中美两国关系受到了误解的影响,引发了彼此间的不信任。他们认为,为了进行清晰且持续的对话,发展双方的沟通渠道非常关键。

  • 增加两国军队间的交流:与会专家提出,增加两国军队间的交流对于建立中美互信非常重要。一位专家解释称,两国军方领导间应保持联系,以确保两国军队间的平等交流,包括参与者级别以及交流数量与质量意义上的平等。
     
  • 对于两国核心利益保持透明:与会专家认为,中美两国要深入互相理解首先要从知晓对方的关键利益开始。一位专家表示,由于确定两国关系的性质是建立建设性框架的必要基础,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同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决定是重要的一步。
     
  • 关注成功的方面:专家指出,中美两国间的对话通常会由于一些热点话题而陷入困境,例如领土争端问题。一些专家还补充道,中美两国应关注能实现成功合作的领域。一位专家建议气候变化作为一个潜在的关注点,并认为两国最好避免涉及容易产生相互怀疑的领域。不过,专家认为,这些领域也不能被忽视,并且应该通过细致及高层的对话进行有效管理。

两国互不信任的历史

  • 缺乏互信的原因:一位专家认为,中国被殖民化的历史是其怀疑他国尤其是世界强国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其他与会者不同意此观点,认为中国的不信任是其冷战思维的延续。不过各位专家都认为,中国需要舍弃这一思维以实现更好的国际合作。
     
  • 总体规划:一位与会者表示,中美两国公众都认为彼此有一套遏制对方的“总体规划”。为了消除这种误解,另一位专家则建议,中国应增加媒体报道的多样性,使美国大众对中国有更为确切更加深入地认识。对于美国媒体而言,也应增加报道的多样性。
     
  • 避免无法获得满意结果的话题:中美两国的与会者都认同,两国应避免一些煽动性的事务,例如钓鱼岛(尖阁列岛)领土冲突,网络安全,以及朝鲜问题,以维护并培养两国积极的关系。然而,他们补充道,这些事务也不应遭到忽视,而应通过精确细致的高层对话妥善管理。

合作机会

与会专家分析了中美促进两国的积极关系可采取的途径,包括通过签订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关系(TTP)来扩大两国贸易,以及进行文化交流。

  • TTP带来的经济利益:两位与会专家强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TP)并不是用来制衡中国经济增长或是阻碍中国参与具有活力的东亚市场的工具。他们还表示,中国加入TTP是受到欢迎的,并且中国能从中获得客观的经济与政治上的利益。另一位学者则反驳表示,也许美国依然认为竞争比合作更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美国需要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
     
  • 软实力的作用:在场的一些专家认为,增加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是改善两国关系的一个途径。然而,一位专家则指出,即使在文化交流方面两国也并不平衡,因为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多于在华美国留学生。另有专家回应称,美国也提供了大量奖学金以及举办活动来鼓励美国学生留学海外,尤其是到中国留学。

道格 包

杰出学者,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

Wed. December 4th, 2013 9:00 AM - 10:00 AM EST

东亚区域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其在东亚安全领域的影响也在增长。然而,为了解决东中国海以及南中国海的海上领土争端问题,中国还必须要与区域大国进行建设性的合作,以寻找互利共赢的多边解决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其在东亚安全领域的影响也在增长。然而,为了解决东中国海以及南中国海的海上领土争端问题,中国还必须要与区域大国进行建设性的合作,以寻找互利共赢的多边解决方式。

本次小组讨论由《时代》周刊记者汉娜(Hannah Beech)主持,与会者包括中国南海研究院的李建伟、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的斯托里(Ian Storey)、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史文(Michael D. Swaine),以及中国国防大学的朱成虎。

中国崛起对区域安全的影响

与会专家认为,美国与主要东亚大国,例如日本,都很难接受中国在亚太地区中作为主要安全力量的地位。

  • 区域紧张事态具有负面影响:与会专家一致认同,亚太地区国家间广泛存在着紧张关系。中日之间长期的领土问题与历史上的紧张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但日本与韩国以及与东南亚国家的紧张关系也长期存在。一位专家指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被一些中国人视为企图遏制中国的尝试。
     
  • 中国的“强硬”外交政策:一些与会专家指出,不仅是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强硬”,越南与菲律宾也这样认为,而且这两个国家在近几个月都与中国发生了若干次小冲突,涉及陆地与海上领土主权争端。一位专家提醒,这些问题部分是由于中国近期才在该区域内再次复兴崛起,而各国需要时间来接受这一现实。
     
  • 美国的角色:各位专家讨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巨大的商业与政治利益在促使奥巴马政府再次将该地区作为其外交与经济政策目标的重心上发挥了多大作用。诚然,一位与会者解释称,美国仍需要更为积极地构建新型合作框架,以阻止区域性大国出现任何破坏该地区稳定的行为。

中国防空识别区(ADIZ)的建立

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划设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ADIZ),这使区域内其他国家很是惊讶。该防空识别区覆盖了有争议的钓鱼岛(尖阁列岛),且增加了在该区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 划设ADIZ的时机:一些与会者认为,对于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的批评应该是集中在中国提出的时机以及给出的定义上。他们表示,中国有事先通知韩国但没有通知日本和美国。这导致导致了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他们补充道,中国执行防空识别区的要求和计划尚不明朗。另一位专家回应,其他国家在创建自身防空识别区时也并没有提前通知中国。
     
  • 建立防空识别区的动机:一位与会者表示,建立防空识别区此举反映出中国希望同邻国解决源于领土问题的紧张态势。其他学者则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必要的挑衅。一位与会者解释称,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为了增加该区域内各方之间的交流,关于航空行为准则的谈判将会是建立该防空区过程中的一大成功。
     
  • 该防空识别区的合法性:大多数与会学者都承认,尽管中国建立防空识别区不具备法律依据,但其他国家也划设过类似的防空识别区。一位与会专家则认为,划设防空识别区是所有主权国家的权力,而中国的防空识别区包含了国际空域,并在钓鱼岛(尖阁列岛)上空与日本的防空识别区有所重合,因此带来更多问题。

南中国海的持续紧张态势

由于中国、菲律宾以及越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等诸多因素,最近南中国海的紧张态势进一步恶化。解决并管理这些在领土及专属的经济区领域的竞争,这对于减轻区域紧张态势并减少发生冲突风险而言至关重要。

  • 日渐军事化的冲突:与会者认为,在亚洲,围绕海洋资源不断加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军事化,并且援引中国快速现代化的海军作为例子。然而,美国海军在亚洲出现次数的增加也使争端与紧张态势更加复杂。
     
  • 对双边妥协的需要: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与东盟在过去几年所追求的多边谈判收效甚微。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在该区域进行共同发展并不现实。另外,与多边协议相比,双边协议更易在各国间实现。一位学者提出,由于渔业作为该地区的重要食物来源,各国可首先在涉及多方利益的捕鱼权问题上达成双方协议,以此作为区域内双边合作的起步。
     
  • 领土冲突无法彻底解决:与会专家都认为,彻底解决南中国海的领土冲突不大可能。相反,重点应集中于建立冲突管理与危机预防机制。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机制,区域内的一次意外冲突会很快升级为大规模危机。

李建伟 NAME_MISSING

Wed. December 4th, 2013 9:00 AM - 10:00 AM EST

中东能源合作

中国持续的国内经济发展及其日益扩大的国外经济影响力增加了其与中东关系的战略重要性。与会专家探讨了中国能源需求与政策发展的影响,以及正在变化中的中东政治与经济动态

中国持续的国内经济发展及其日益扩大的国外经济影响力增加了其与中东关系的战略重要性。中国愈来愈依赖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而美国则由于国内能源生产的激增与消耗的减少,能源独立性日益加强。因此,中国共产党在2013年11月十八大三中全会期间提出政策措施,旨在将国内经济发展重点从重工业转向环境保护。

本次会议由《华尔街日报》记者班安祖(Andrew Browne)主持,与会者包括南森研究所主任列维•路德(Leiv Lunde)、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光、乔治城大学教授让•佛朗索瓦•赛兹纳克(Jean-François Seznec),以及北京大学教授查道炯。与会专家探讨了中国能源需求与政策发展的影响,以及正在变化中的中东政治与经济动态。

能源合作的前景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东地区目前面临的众多政治与安全不确定性,加上没有一个国际组织能够促进国际能源合作,这严重地限制了中国促进能源治理的能力。

  • 预想到意料之外的变化:一位与会者强调,对于未来中东的安全、政治结构与能源发展政策,制定者应该预期到在未来五至二十年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中东地区发生的起义很有可能会带来重要的政治变更。而页岩气革命、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以及能源提取技术的潜在发展,这些都使得预测能源趋势的走向很困难。
     
  • 缺少能源合作机制:稳定的商务环境符合中国公司的既得利益。一位专家认为,中方日渐意识到进行综合风险分析的必要性,也越来越重视政治稳定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然而,达成这样的平衡将会非常困难,因为目前还未出现独立且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能源合作体系来承担这个任务。
     
  • 创造性思维:一位中国与会者认为,要改善在中东的业务,中国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需要更具创造性的思维。各公司应增加业务结构的多样性并使其管理团队更加国际化。这位专家还表示,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应考虑当地人民的意见。中国各公司可通过改善与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做到这一点,以确保当地利益集团了解公司的业务运作。中国也应通过促进能源项目的纵向结合来规避风险。该专家指出,由于中国政府在能源质量管理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允许私有公司主导中国能源展业并不是最好的政策选择。如果中国的能源产业主要由私有企业组成,那么政府监管可能会受到影响。

中国“西进”政策的问题

一位中方专家概括出中国“西进”政策(有关获取中东能源的政策)的两大问题。该政策的制定是用以应对中国通过马六甲海峡获得能源供应的潜在中断风险。

  • 环境影响:一位与会者指出,鉴于中国政府近来的政策重点集中在减少污染,中国应避免增加从中国以西地区通过高污染陆上管道进行石油进口。相反,这位专家建议,进口液化天然气会是更为环保的选择。
     
  • 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的权衡:一位与会者指出,当前中国在其国境以西的国家投资建设能源运输基础设施,此举完全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该学者表示,必须也考虑这些国家安全状况量,因为这些风险所带来的代价最终可能会超过从远途(如从澳大利亚或马六甲海峡)运输液化天然气的成本。
     
  • 中东依旧是可靠的能源来源:另一位专家表示,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将依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进口来源。虽然中国在中亚、俄罗斯、拉美、非洲与澳大利亚的能源利益日渐增加,但中东的能源供给更为稳定、可靠且优质。

破除能源产业神话

  • 美国在中东所扮演的角色:一位与会专家认为,尽管近来在媒体上广泛流传着这种论调广,但美国仍远未实现石油独立。专家认同的观点是,美国不大可能会由于对中东石油依赖的减弱而减少在该地区的驻军或政治参与。此外,一位专家对于近日国际能源署提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净进口国的报告表示质疑。,鉴于美国每日进口石油量仍高达一千万桶。最后,专家还补充道,在该地区水域自由航行权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而美国也将继续维护中东区域安全。一位与会者总结,中国将继续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所带来的安全中获利。
     
  • 对全球能源合作的影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多边层面上推进能源合作对话会遇到阻力。但是专家们也表示,由于亚洲对于中东能源市场越来越重要,美国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与中国、印度、韩国以及日本进行这样的对话显得格外重要。

列维 路德

Wed. December 4th, 2013 9:00 AM - 10:00 AM EST

崛起的中亚及地区力量

在其首次中亚之旅中,习近平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以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并加深与中亚各国在边境安全方面的合作,此外他还公布了“新丝绸之路”政策,鼓励自由贸易与交流。由于美国计划于2014年12月前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这给中亚区域安全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问题,也对中俄关系产生了影响。

2013年9月,中国主席习近平开启了其首次中亚之旅,访问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在本次行程中,习近平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以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并加深与中亚各国在边境安全方面的合作,此外他还公布了“新丝绸之路”政策,鼓励自由贸易与交流。由于美国计划于2014年12月前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这给中亚区域安全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问题,也对中俄关系产生了影响。

清华-卡内基中心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组织了小组讨论。讨论由财新网的张远岸主持,与会者包括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的胡昊,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波布·劳,英特新闻的马云华(Filip Noubel),以及复旦大学的赵华胜。

区域内主要利益:    

中亚的地理位置使其对中国的区域安全与经济发展而言非常重要。与会者解释了为何改善与中亚的关系符合中俄两国利益。

  • 区域安全:一位与会者解释称,莫斯科最担心的是激进伊斯兰教向俄罗斯的蔓延。另一位与会者表示,中国也担忧中亚的不稳定局势,担心这可能会影响中国西部的稳定。这也是中国追求与中亚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 经济与能源:一位与会专家表示,中国对中亚感兴趣主要是出于经济和能源的需要。另一位与会者补充称,虽然这只是过去的情况,但如今俄罗斯政府担心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影响力会很快转变为与俄罗斯在中亚的政治与战略竞争。
     
  • 俄罗斯的制衡行为:一位与会专家表示,为了建立俄罗斯在一个多极世界中的全球性大国地位,俄罗斯提出与中亚构建欧亚联盟。他还表示,中国与欧盟在中亚的影响力日益加强,这促使俄罗斯通过构建自己的一体化组织尝试进行制衡。另一位与会专家表示,欧亚联盟会是中国潜在的战略担忧,因为这显示出中亚国家有可能会在长期存在的中俄边境争端问题上站在俄罗斯一边。

中亚带来的重大风险

尽管中俄两国在中亚都拥有众多机遇,中亚也同时为这两国的安全与外交目标带来了若干潜在挑战。

  • 中国的形象及其后来者的地位:一位与会专家认为,中苏关系破裂后在前苏联进行的反华宣传塑造了中国在中亚国家中的负面形象。他还补充表示,中国在该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无法与俄罗斯匹敌。另一位专家则表示反对,认为中国的后来者身份为中国提供了清白的历史,与俄罗斯冷战期间在中亚国家遗留的影响相比,这也是中国的一项优势。
     
  • 治理与稳定:与会专家一致认同,任何一个中亚国家的动荡不仅会给邻国带来重大的安全威胁也会威胁到中俄两国。一位专家补充表示,一些中亚国家,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管理混乱,有可能会引发重大的地区危机。
     
  •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一位与会专家认为,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历史原因,作为前苏联共和国成员的中亚各国很犹豫是否要插手阿富汗事务。另一方面,有专家反复强调,随着美国撤军之日将近,俄罗斯仍担忧阿富汗境内的动荡会波及整个中亚与俄罗斯。

中亚的未来:

随着中国与中亚地区关系的不断加深,以及中亚的经济与地缘政治重要性的上升,有关中亚在区域以及全球事务中的角色仍存在许多疑问。

  • 新一届领导:一位与会专家认为,新一代中亚领导人有海外留学背景,曾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学习,因此会采取更为开放、国际化的领导方式。另一位与会者则认为,拥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领导人也不大可能会对中亚国家的治理方式有所影响。
     
  •  阿富汗的未来:一位与会者表示,通过向现任政府增加援助以及提供公开支持,中国已与阿富汗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然而,这位专家也补充称,解决阿富汗问题只能通过国内对话,而非外国干涉的途径。另一位专家则认为,如果中国继续增加在阿富汗的经济存在,那么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更为重要的政治与安全行为体。
     
  •  互惠互利:一位专家解释称,俄罗斯非常担忧中国在中亚地区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将会带来双方的战略合作,而将俄罗斯排除在外。但他也表示,尽管如此,俄罗斯也希望可以从中亚的经济发展中获得利益。而中国对中亚的投资带动了其经济发展。

胡昊 NAME_MISSING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学通 阎

前管理委员会主席,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阎学通是中国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中美关系领域的顶尖专家,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道格 包

杰出学者,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

包道格曾任摩根大通国际副总裁,并作为美国非官方代表出任美国在台湾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

磊 韩

前莫里斯•格林伯格荣誉主任,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

韩磊(Paul Haenle)曾在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任莫里斯•格林伯格荣誉主任。他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员。在加入卡内基之前,他曾供职于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巴拉克•奥巴马治下的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担任主管中国大陆、台湾和蒙古事务的主任。

文 史

前资深研究员, 亚洲项目

史文是美国研究中国安全问题最著名的分析专家之一。

成钢 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