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谢谢
您将收到一封确认注册成功的电子邮件。
自1970年代诞生以来,世界能源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持续了40年的现有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亟待系统性的改革。另外,中国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也促使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采取更为积极的姿态。
清华—卡内基中心学者王韬组织了一次专家座谈,讨论了全球能源治理改革的前景及中国在此过程中可能担任的角色,与会者包括了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际能源署、中国石油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海油等能源企业的业界人士。
讨论重点
- 全球能源治理改革的路径选择:与会者一致认为现有的全球能源治理框架需要改革,但对于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有不同看法。总体而言,能源治理改革的思路分为两种:一是在原有能源治理机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二是另外建立新的国际机构。一些与会者反对另起炉灶,建立新的能源治理机构,尤其是在没有紧迫的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不太现实。
- 与国际能源署的双边合作:有与会专家指出,尽管中国与国际能源署签订了协议,但是中国不是国际能源署的正式成员国,这就限制了双方更深层次的合作。一些欧洲小国不希望中国的加入导致自己投票权的减小。
- 对待国际能源合作的态度:与会者认为,中国与国际组织进行深层次合作之前,应该首先思考参与国际合作能够解决中国自身的哪些结构性挑战。有与会者指出,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高估了国际能源署等国际机制对解决自身问题的作用,中国参与国际能源治理要有正确的期待值,国际能源署能帮助解决的仅仅是一部分问题,中国面临的挑战远超于此。
- 在国际能源合作上面临的挑战:一些与会者认为,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作用有太高期待。然而,中国在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合作中面临着几个主要挑战:一是治理能力不足,二是没有明确的能源战略。与会者认为,这些都限制了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能源安全观:一些与会者认为,中国应该尝试改变将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对立的传统能源安全观。可以换一种思路,将亚洲视为世界范围内石油供应国与需求国的中间媒介,在这个地区做实验,建立一个亚洲的能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能让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