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交:中美关系的新亮点

2014年6月19日
Beijing, China

城市间外交正在成为中美软实力、公共外交以及外交政策战略实践中日益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交流渠道为中美两国进行更具意义且更为有益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以及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清华-卡内基中心的学者赵可金组织了一次专家会议,与会者均为城市间关系专家,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李新玉以及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布莱恩·霍伊特。会议上各位专家探讨了城市间外交都有哪些积极作用以及这种形式的外交会怎样进一步加强中美关系。

讨论重点包括

  • 更为灵活的外交方式:与会专家认为,通过培养地方互动的方式建立互信对于双边关系至关重要。大家一致认为,以人为本的城市间外交比高层政治外交或经济外交都更加稳定更加灵活。城市间外交会带来文化交流机会,例如通过两国学者连结两国的大学,通过投资者接洽两国蓬勃发展的市场,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转移联合两国共同产业。与会专家还表示,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城市间伙伴关系是最为强劲也最为常见的中美合作模式。
     
  • 反思合理伙伴关系:与会专家认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太平洋两岸的城市伙伴关系便出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姐妹城市”以及“友好城市”。其中一些城市伙伴关系对现实生活有所裨益,例如波特兰与昆明的合作伙伴关系带来了共享的清洁技术与绿色发展战略,但其他一些伙伴关系发展则出现了停滞。与会者一致认为同,对于这部分伙伴关系吸引新的跨文化活动与投资的潜力需要重新评估。
     
  • 不同权力结构:由于政府结构相异,中美两国地方以及市级管理部门在政治权力、财政资源以及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此外这些城市间伙伴关系的发展重点也并不明确,甚至令人迷惑,如中国强调经济联系而美国则具有诸多不同目标。与会者还探讨了私企、非政府组织以及跨国网络在加强公共外交、社会运动以及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 建议:专家认为,自中美建交以来,城市间伙伴关系就需要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方式以及创造性思维来发展成为成功的外交实践。一些与会专家提出,进一步制度化也许会有助于调整伙伴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促进城市间互动,如2006年伦敦开设在京办公室促进两个城市间的商业、贸易以及旅游业发展。与会者最后总结称,强调城市共同利益与赋予公民社会团体更大权利将会带来更多合作形式,在全球化时代增加城市的国际高度以及可以达到的水平。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可金 赵

前驻会研究员,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赵可金是中国外交政策和公共外交领域的专家,他曾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管的项目重点探讨中国的全球治理与公共外交。

新玉 李

大明 刁

万里 余

博恩 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