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谢谢
您将收到一封确认注册成功的电子邮件。
去年,随着日本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其并多项国防与安全指导原则的改变,日本的安全政策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日本政府的年度国防白皮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和平宪法,调整了有关军民两用技术以及国防技术的政策。中方很多人认为,这些发展都体现出日本希望牵制中国的意图更加明显。
清华-卡内基中心的赵可金主持了一场讨论会,与会者包括日本法政大学的赵宏伟教授,会议讨论了中日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讨论重点
- 日本的政策转变:发言者解释称,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虽然经济发达但并不想在亚洲扮演领导角色。但是这种状况在安培政府执政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正在本地区寻求获得更大权势。日本在努力将自身塑造成亚太地区的领导,而其很多政策都被视为反华政策。一些与会者想知道,日本是否在试图鼓励美国在亚太地区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从而抑制中国的势力。
- 决定因素:发言者解释称,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然而,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历史关系和文化影响。
- 日本的“集体自卫权”:日本宪法第九条禁止任何形式的战争也禁止保留军队。然而近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主张日本作为主权国家应有权享有“集体自卫权”。集体自卫权指的是与同盟国共同战争的能力。与会者认为对于这一词语更为恰当的解读事实上是日本有权发动各类战争。安倍晋三试图废除第九条,同时又根据最新立法严格控制国家机密并扩张日本的自卫队,这样的行为导致了中日不信任加剧,关系进一步恶化。与会者进一步暗示,日本寻求建立亚洲版的“北约”,用以抑制中国。
- 在APEC会议期间进行会晤:2014年11月,中日两国国家元首将有机会在2014APEC经济领导峰会上进行讨论。与会者探讨了这样的会晤是否会减少中日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也根据两国的公众态度猜测了这样的会晤是否能够实现。与会者还补充表示,除去这次可能发生的会晤之外,习近平主席还有很多担忧。
- 敌对性邻国:与会者一致认同,中日之间的紧张态势不仅仅局限在钓鱼岛争端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上。相反,两国当前的不信任源于两国缺乏相互尊重,以及屡次违反中日渔业协定的行为。发言者表示,两国公众对于国际权力以及国内政治过于关注可能会导致意外的武装冲突。
- 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与会者一致认为,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可能很难改善中日两国间的情势。相反,与会者提议,两国的民间团体、学生和学术圈应该努力重建尊重和信任。这些民间交流以及第二轨道外交有助于缓解两国间的紧张形势,减少冲突的风险。与会者强调了这些互动的重要性,指出这些群体可以帮助构建相互理解与基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