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外文化战略与中欧政治关系

2014年12月18日
北京

近年来,中国与欧洲领导人之间的外交往来日益频繁,同时也愈发稳健。去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和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2014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均对欧洲进行了访问。虽然这种国家领导访问是保持健康外交关系的重要举措,但是普通公民通过文化中心进行的旅游和交流,对于加强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张利华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评估如何通过人民之间的互动促进中国与其最大集体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文化外交进一步加强中欧关系。

讨论重点

  • 中欧合作的三大支柱:自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关系发展良好。与谈人表示,前两大支柱,即经济和政治对话仍然很重要。毕竟,欧盟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近年来,第三大支柱 – 双方人民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开始凸显,战略伙伴关系把文化事宜升华为双边议程中的讨论事项。与谈人称,双方都认识到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性,希望齐心协力,通过文化影响提高软实力。
     
  • 文化外交和共同身份:与会者指出,共同的历史和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促使欧洲人民尝试建立共同的欧洲文化身份,其身份同时肯定了迥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不同表达方式。与谈人提出,欧盟官员已开始将文化相似性作为催化剂,促进欧洲创新和人力资本发展。
     
  • 文化遗产国际化:北京和布鲁塞尔均认识到,文化可以作为强大的驱动力,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会者称,英国文化协会、歌德学院和孔子学院等机构可帮助相应的国家通过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推广其核心价值观。与谈人总结说,中国和欧洲应在此类举措上加大投资,努力建设国家之间的持久关系。
     
  • 促进文化对话:与会者认为,欧洲文化外交不只是简单地将本国文化实践和价值观推广到海外,。而且,这种举措还包括与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可持续对话,讨论普适的信念以及造成误解的根源。与谈人坚称,人民之间的互动对自下而上、面向普通民众以及高级政府行为体的文化传统理念传播至关重要。中国和欧洲将继续专注于与外国政府行为体进行更深入的接触,以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发挥更重大、更积极的作用。
     
  • 根深蒂固的差异:虽然近年来中欧关系更加紧密,但双方之间仍存在重大差异。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中国与多国组织(欧盟)对治理概念的理解并不一致,在外交政策和社会秩序方面更是如此。欧洲和中国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双方民众均认为迥然不同的视角可能对未来合作构成限制。

主持人

张利华是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在清华—卡内基中心,其主管的项目重点考察中国核心价值是如何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此外,他还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理论、欧洲政治、当代中国政治与外交。

发言人

宋新宁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外交政策、欧洲政治及涉外关系。

崔洪健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兼主任,其研究领域包括中欧外交关系以及中欧经济和贸易合作。

张健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其研究领域包括欧洲一体化和欧盟外交政策。

Aleksandra Kubat是伦敦国王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其研究领域包括孔子学说的当代复兴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利华 张

前驻会研究员,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张利华曾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如何影响中国的外交及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