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中国:不同寻常的大国

几乎没人相信中国会心甘情愿地扮演循规蹈矩的角色。日益自信的中国已经成为了现有制度的挑战者。

作者 育川 黄
由出版
《华尔街日报》
 on 2015年5月27日

源文件: 《华尔街日报》

中国经济放缓令国际市场焦虑不已,中国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更是令世界各国领导人紧张。这些担忧恰好证明中国正在变成一个正常的经济体和一个不同寻常的大国。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所谓“正常”是指,中国经济正从两位数的高增长逐步放缓为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速。随着私营部门在中国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断上升的债务压力和各路市场力量在中国陆续涌现。

易受全球经济波动和市场需求影响,是成为正常经济体的代价之一。多年的两位数工资涨幅和过高的利率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几乎被挤压殆尽。

中国应将效率的提升代替产能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因为中国已无法再依赖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活动,亦不能通过控制利率和汇率以确保稳定。

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代表着国家威望的提升,但跨境资本流动自由化将限制宏观政策的走向。在正常的经济体中,政府的作用是建立有利于市场发展的监管机构而非对大小事务全盘管理。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一方面,中国仍有很多功课要做。

被动的外交政策一度是中国领导层集体决策机制的特色,而如今习近平主席打破了这一模式,这预示着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的到来。

然而,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依然有限。中国处理敏感问题的经验与其在经济领域的成就极不相称,以致它在大国谈判中屡屡处于下风。

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史相比,中国注定将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大国。与上述国家的发展进程漫长且具有延续性不同,中国的独特之处是,在重返大国地位之前,其国内产值曾占到全球产出的30%,但到1950年却下降至不到5%。时至今日,经过30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其所占份额仍只有辉煌时期的一半。

中国能否跻身高收入水平国家尚无定论,其他国家也未经历过中国这种未富先老的难题。中国虽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相对贫困,人均收入在国际上仅排第90位。

为再创辉煌并解决国内的重重问题,中国政府一直试图兼顾国内矛盾与不断演变的国际秩序,但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尾随而至。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国在东海和南海海域的公开行动颇具威胁。

数年前,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利益攸关方”。事到如今,没有人相信在一个主要由西方国家建立、无视中国崛起这一事实的体系中,中国会心甘情愿地扮演循规蹈矩的角色。中国更像是一个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挑战者,基于自身在亚洲地区不断扩大的核心利益,重塑世界权力格局。

中国此前的被动反应式举措旨在平息外界担忧,这样别国才不会制约其发展潜力。如今,美国提出被中国视为遏制政策的“亚洲支点”战略,如此一来,“和平发展”理念将难以适用。美国政府支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说辞及此前抵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行动,进一步坐实了上述观点。

中国有意愿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这点与其他大国并无不同。中国可能对当前的国际局势并不满意,但对于这一利益攸关的体系,它更倾向于寻求适度改变而非动摇其根基。

但中国确实在多个方面与其他大国迥然不同。不像其他大国,北京没明确与任何一个团体或系列问题为伍。中国对合作伙伴、结盟体系及目的的选择,也会因现有问题和管理形式的不同而变化。

首先,中国视自己为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的政治自由体制截然不同。其次,中国是一个新兴国家,在如何扩大影响力方面与其他金砖国家持有同样的担忧。第三,中国期待有更多负责任的表现,其在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的地位使其在现有全球的权力格局中有切身利益。最后,中国还可能成为G2(中美两国集团)的一部分,尽管实际上中国更多是一个活跃的地区大国。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利益交织碰撞,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结盟。中国的目标是改革而非废除现有体系。习近平主席提出 “亚洲人的亚洲”和“丝绸之路”倡议,旨在寻求更务实的解决方案,而非制定一个大战略。

这一过程将为中国创造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但是,美国的支点战略让身为地区大国的中国很不自在,伴随着中国核心利益的不断扩大,日益自信的中国必将继续引发紧张和不确定性,这注定让中国成为不一般的大国。

本文最初发表于《华尔街日报》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