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中美两国和即将到来的台湾变局

中国大陆针对奥巴马政府“将重心转向亚洲”战略的反击行动及台湾即将举行的领导人选举都将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者 道格 包
由出版
《外交学者》
 on 2015年12月29日

源文件: 《外交学者》

中华民族历来对短期内的巨变非常抗拒,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奉行雷厉风行的作风。去年9月3日宣布的将于2016年1月1日启动(尚未全部完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规模重组和裁军计划便是最新实例。

在过去的一年内,中国政府对外交政策进行了大范围的战术调整,而此番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改革很可能也是出于相同原因。习近平曾于2013年和2014年两度召开外交工作座谈会。自秋季开始,中国逐步以外交斡旋和经济合作取代自奥运会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邻国及美国采取的强势外交政策。部分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中国作出了战略让步。而笔者却认为,这是中国对美国“再平衡”战略的反击。也就是说,中国政府正努力减少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例如,在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后不久,美国发表了维护南海海域航行自由的声明,但中国政府却并未作出激烈反应。同时,中国还至少在程序上积极配合美国打击网络盗窃的计划。美国于12月宣布了对台军售计划,但为了避免激怒中国,减少了出售的武器数量,而中国也则压制了像以往一样“原则性”的负面反应。中日两国在东海钓鱼岛附近海域的紧张局势也有所缓解。习近平尽量克制,两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并授意李克强总理参加了由韩国政府主持的中日韩三方会晤。

此外,中国政府去年夏天在南海海域的大举填海造岛行动终于告一段落。为了降低外交战的白热化,习近平参加了菲律宾在马尼拉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时极力避免与越南产生新的争执。中共领导人还在北京热情接待了被其冷落了数十年的缅甸民主运动领袖昂山素季。

在缓和紧张局势的同时,中国还推出了大规模的“一带一路”项目,以期深化与周边邻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中国政府着手创立全新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需求。中国并无意于与邻国结盟,但希望它们在选择站位和立场时(如在中美意见出现分歧时选择支持美国等情况)能三思而行。

笔者认为,中国在周边地区改变战术的举措其实是中国对奥巴马政府的“再平衡”政策或“将重心转向亚洲”战略的有力回击。中国在2008年后的国际环境中态度强硬,不甚友善,美国则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外交和安全事务中不断取得进展。中国的邻国普遍支持美国提高其影响力(俄罗斯总统普京自然不在此列)。缅甸拒绝中国插手其国内事务,转而投向民主体制并寻求美国的帮助企图以此摆脱中国的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习近平在审视中国国情后似乎胜券在握,坚信中国可以做得更好。

这一评价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其他方面的需求。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议在经济及其他领域推行大规模改革(包括解放军的重组、全国性的反腐败运动、“中国梦”愿景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倍的目标),而这些都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国内统一步调,而在外交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则并非当务之急。

台湾局势

笔者将从这一背景出发剖析习近平主席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的意义。中国大陆政府因忙于优先处理国内腐败、经济和军事改革等内部重大事务而不得不缓解周边地区的紧张局势,两岸领导领导人的会面与这一精神是一致的。同时,大陆领导人可以借机展示自信的态度及其面对台湾内部政治问题引发的不必要的麻烦时的原则性立场,这也是本次会晤的额外利益。

即将开锣的台湾大选很有可能会首度打破台湾─美国─中国大陆苦心维持了七年的三角平衡关系。三方领导人在平行利益领域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这也为如何精心策划台湾的政治转型并实现创新式管理预留了斡旋空间。但海峡两岸的猜忌心理和不信任状态一直存在,因此,如果未能采取积极的预防型政策,两岸关系就有可能会陷入激进行动和反击行动的恶性循环。

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述三方在制定政策时都希望能维护海峡两岸的和平与稳定。这也应该是美国政府针对各种事态发展发表私下和公开声明时的核心立场。中国大陆和台湾都试图说服美国政府帮助自身约束、劝诱或安抚对方,因此各方都有维持稳定局势的需求。如果美国政府不能从一开始就树立坚定的原则性立场,那么美国势必会陷入各类事件的陷阱。美国应坚持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为基础树立牢固的立场,同时还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迅速作出调整。

对台湾“大选”结果出现“一边倒”局势的推测并非妄加臆断,蔡英文极有可能在本次选举中胜出。中国大陆政府坚称海峡两岸继续保持合作的基础在于台湾方面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曾就此多次发出警告,而一旦蔡英文成功当选,大陆就敦促使她严肃对待并公开认同上述原则(虽然希望渺茫,但从理论上并不能排除蔡英文的对手朱立伦胜出的可能。如果他最终在大选中获胜,那么局势的发展将出现多个走向,但现在断言成败仍为时过早。)

由于台湾“宪法”和选举时间的特殊性,蔡英文可能将于1月16日当选,但距她5月20日走马上任仍有四个月的过渡期。尽管台湾民众已明确表示对马英九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表现非常不满,但在此之前仍将由他负责处理相关的政治事务(包括敏感的海峡两岸问题)。

同时,即将投票改选的台湾“立法院”将产生新一届的“立委”,他们将负责过渡期及此后的立法事宜。台湾“大选”及其独特的选举制度令评论人士很难预测哪个政党会占上风。而这一点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国民党面对台湾公众强烈的抵触情绪仍能赢得多数席位,那么公众舆论对蔡英文部分施政纲领的坚决反对将令其焦头烂额,举步维艰。如果蔡英文所在的民进党能克服政治体制上的巨大障碍获得多数席位,那么她在将政策确立为法律时将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但也更易于遭到其基本教义派支持者中台独分子的反对,他们可能会尝试利用自身在立法院的影响力达成更激进的目标。这样一来,局面将陷入一片混乱。

美国政府的决策者应在这个节骨眼上插手调停。早在“大选”开始前,蔡英文就在处理两岸事务时奉行稳健可靠(甚至有点保守)的行事作风,保持这一作风符合美国的利益。就维持两岸关系的现状而言,蔡英文在本次竞选中对两岸关系采取的立场明显比她在2012年表现出的模糊立场更具建设意义,这一点确实可圈可点。改变立场后的蔡英文在2015年的访美之行中赢得了美国对她参选的默许。而这正是她在2012年参选时并不具备的成功要素。美国政府似乎也相信(至少暂时相信)她已具备了稳妥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

美国和其他地区(包括日本和台湾)的部分评论人士声称,美国政府应抓住台湾政局更迭的机遇,正式确立美台之间官方往来的级别,将台湾拖入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格局之中,同时加强日本、美国和台湾之间在安全领域的合作。这固然不失为一种选择,但考虑到中美两国领导人日益紧密的联系以及涉及中国主权问题的极端敏感性,这种选择必将增加各种难以预测或难以控制的成本。对急于寻找出路并渴望留下积极政治影响的奥巴马政府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希望渺茫的选择。

因此,台湾“大选”结果揭晓后,奥巴马应在卸任前尽力将中国大陆─台湾─美国三方的关系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奥巴马政府应利用现有的或特别的渠道帮助蔡英文坚定决心,继续坚持选举期间所宣扬的路线。美国还可以帮助蔡英文以演讲的形式公开表明对两岸政策的态度,避免与中国在敏感的主权问题上爆发冲突,同时保护和发展台湾的自治体制,维持其军事自由、独立的外交空间和经济繁荣的局面。

蔡英文既可在选举后发表的个人声明中,也可在随后的就职演说中明确表态(亦可在两次公开亮相中同时重申其态度),她至少应满足大陆对台湾继续坚持模棱两可的“九二共识”(即:双方只承认“一个中国”)的要求,但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或以另一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蔡英文并不认同“九二共识”这一术语,这一点她心知肚明,但她可以改用其他表述方式。她的前任老板、台湾前总统陈水扁在2000年谈到“一个中国的未来”时提出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可为蔡英文提供参考。但采纳这一观点无疑将要面对陈水扁的遗留问题,而且蔡英文也许会认为,“大选”胜出将赋予她在“一个中国”的表述方式这一问题上更大的自由,因此她很可能会继续采取模糊的态度,拒绝作出任何承诺。

部分专家宣称“不否认”“一个中国”的理念将是最可行的方案,许多业内人士劝诫中国政府接受该理念,认为台湾此举已经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并无碍于两岸的经济交流。截至目前为止,大陆政府对这一方案的反应仍不明朗。

中国大陆势必将利用一切手段对蔡英文“政府”施加压力。大陆将有四个月的时间通过公开发出信号或私下传递信息以塑成蔡英文在制定两岸政策时作出的选择。“选举”结果揭晓后,大陆政府肯定会对台建立秘密沟通渠道,虽然在选举前双方并未有所动作。大陆政府的类似举措可能会引发美国的不满──尤其在大陆暗示动用强制性手段或使用武力时──只不过采取上述手段的可能性并不大。

更可能的情况是,如果蔡英文对中国大陆政府如此明显的要求置若罔闻,大陆将采取具有象征意义的行动,令台湾清楚认识到恶化两岸关系的代价。而这可能会打破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外交休战”状态,而大陆曾为此拒绝台湾的“外交”伙伴有意与台湾“断交”并与中国大陆建交的橄榄枝。四、五个小国对“一个中国”的态度可能会急转直下。

有迹象表明,蔡英文团队已为所有类似的困境作好了准备。他们可能会针对自身的行动向美国批评界寻求意见。美国的公众舆论很有可能倾向于继续维护亚洲地区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局面,并重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的原则。

台湾大选已经吸引了多位新一届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注意。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已发表声明,呼吁美国政府将与台湾的官方互动提升到新的层面。美国政府不太可能大张旗鼓地开展其他活动,更不会涉足任何其他批评挑衅中国的活动。就总体而言,两岸关系问题远不及中东问题、伊朗核协议、俄罗斯与东欧的关系及美国大选期间的其他热点问题来得紧迫。精明的中国大陆政治家绝不会忘记这一点,同时也懂得在面对台湾政局风云变幻的紧要时刻如何适当克制自己的冲动。

本文最初发表于《外交学者》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