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中国市场将面临再度动荡

中国政府开放金融市场的举措日趋多样化,其结果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动荡。

作者 育川 黄
由出版
《华尔街日报》
 on 2016年1月14日

源文件: 《华尔街日报》

中国股市的大幅波动和人民币贬值几个百分点的压力令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起伏。部分观察人士将这一动荡趋势视为世界经济大崩溃的证据。另有部分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政府打算利用货币贬值来提振出口,而这可能会触发新一轮的竞争性货币贬值。这两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极具误导性。

中国股市目前的大幅波动与其实体经济的现状息息相关,但尽管中国经济放缓的现象仍将持续,中国的实体经济却并无崩溃的危险。在其他亚洲货币价格纷纷走低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小幅贬值不会对中国的贸易平衡有任何明显的影响。那为什么中国市场的波动却在全球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呢?

部分观察人士认为这是市场的过度反应。但考虑到去年夏季中国股市的类似波动,这显然不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全部原因。另有观察人士指出,中国政府排斥市场力量干预中国经济才是这一问题的基本症结所在。然而,中国经济过去的辉煌历史正是其主动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事实上,中国正逐步向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正常”经济体制靠拢。与其他市场经济一样,中国市场的力量尚不足以调控价格和经济总量。再加上全球化趋势的冲击,使得中国极易受到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

既非真正的市场经济、又非完全听命于政府的控制,这才是中国目前的主要问题。因此,才导致了一片混沌的市场局势。

中国经济放缓的趋势将旷日持久,因为中国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要想平衡供大于求的房地产市场也需要短期的周期性调整。中国政府希望这一过程能平稳顺利,但根据导致上述趋势的潜在性压力来看,市场的波动可能在所难免。

中国政府的举措令这一局势更加复杂。在必要的机构尚未准备就绪前,政府就急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这无疑加大了风险,并且令其选择权受到限制。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民币是否可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资格进行审查时,采用了更宽泛的解释,但这并没有为中国政府带来任何好处。一国货币可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是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的两大技术性条件之一,这通常意味着货币流通不再受资本管制的限制。而中国的情况显然与此相距甚远。

在中国由依赖资本管制的国家计划经济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和中小投资者急于将资金转向可轻松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只要仍有贬值的压力,那么人民币就无法实现自由流通。

过去,中国市场的利润率比海外市场要高得多,因此这种压力一度被遏制。但随着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持续的贸易顺差推动着人民币不断升值。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房价下降和利率差一再缩小,中国企业和中小股民所获得的利润大不如前。中国政府开放金融市场的举措日趋多样化,其结果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动荡。

政府的干预措施导致中国股市的波动进一步加剧。虽然私营部门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中国股市仍然被国有企业操控。

同时,抱着不成熟的赌博心态的投资者而非经济基本面仍是决定股市发展动态的主流。在今年夏季的股市崩溃后,中国政府凭借大举买入和禁止大规模抛售等干预性措施人为的抬高了股价,这势必引发大规模的周期性抛售行为。

市场的小幅波动是难以避免的,但试图扭转以市场为导向的变化趋势却只会换来将来更极端的调整手段。在加强监管体系和基础制度建设的同时,放手让中国股市自由发展并走向平衡才是对中国政府更有利的选择。因为市场波动的问题最终将由经济基本面自行解决。

而汇率市场的波动则更加复杂。中国正逐渐从人民币兑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转向将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灵活汇率制。如果成功转型的话,那么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将保持基本稳定,而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区间将加大。过渡至自由浮动的汇率制是明智之选,但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局势下,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极小。

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国政府试图建立可将人民币与货币篮子挂钩的对应机制并确定适当的人民币汇率。市场正释放出即将贬值的信号,但贬值的幅度才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如果只是小幅度贬值,那么只需对市场进行逐步调整即可。但如果贬值的幅度过大,那么我们近期看到的一系列举措(如为抵消人民币贬值的市场压力而采取的举措)或将无以为继。

本文最初发表于《华尔街日报》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