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的转变及其意义

2018年1月15日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使得人们开始质疑起美国自二战后确立的全球领导地位,而与此同时,中国却扮演了更加活跃和积极的国际角色。在特朗普总统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地区倡议及《巴黎气候协定》等国际协议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更加坚定地捍卫全球化进程,并且将中国发展模式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的替代方案。中美在全球治理方面的这些对比反差使得部分人士开始猜测中国是否在尝试填补美国留下的国际领导空位;而另一些人则提出,中国缺乏承担国际领导地位的政治意愿与能力。

清华-卡内基中心学者唐晓阳主持了一场研讨会,与美国丹佛大学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教授探讨了美国领导下国际秩序的前景,以及在这一国际框架下一个崛起的中国的影响及意义。

观众:向公众开放

媒体:本次会议内容不得公开发表

语言:英文

讨论要点

  • 中国对当前国际体系的不满:一位与会嘉宾表示,十九大之后,中方的言论表明中国正将其焦点从参与国际领导转变为主动承担领导角色。他认为,这一语调的转变主要源于中国对目前国际秩序的不满。他说,争论的一个方面在于现行制度建立在维护人权、自由和民主的西方价值观上,与中国自身原则有所不同。中国认为这些价值观阻止了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位嘉宾总结说,现在的国际秩序是在美国成为主要经济大国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并不与中国不断提高的经济地位和贡献相称。
  • 未准备好扮演更大角色:一位嘉宾认为,尽管希望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中国并不准备在全球领导层面超越美国。他说,中国是二战后全球体系的利益相关者,并从这一体系(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中受益。他认为,中国在承担起全球领导角色之前,仍需要发展经济、政治和外交资源。这位发言者还指出,中国还缺乏全球领导力所要求的两项主要内容——软实力和国际社会的信任。他同时也表示,中国仍然是当前国际秩序的主要受益者,特别是在美国作为稳定性存在的亚太地区。
  • 将中国纳入现有体系:另一位与会嘉宾认为,中国将继续扮演一个修正主义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并推行使其拥有话语权的、与其经济实力相符的改革措施。他提议,中美应共同努力,进一步将中国纳入全球体系中,在美国过度扩张的领域发掘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机会,并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领导的国际项目纳入目前的全球治理机构中。这位与会嘉宾补充说,美国已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也应该将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意愿视为一个积极的发展信号。

主讲人

赵穗生

赵穗生是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美中合作中心主任。

主持人

唐晓阳

唐晓阳是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中方主任及驻会研究员。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晓阳 唐

中方主任及驻会研究员,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唐晓阳曾是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中方主任及驻会研究员,任期至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