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架起沟通的桥梁:谈中印媒体

2011年7月1日
Beijing

IMGXYZ3152IMGZYX纸媒和网媒在塑造中印相互认知中承担了核心作用,而人们对此做的分析研究并不够。印度媒体聚焦于中国侵入边界,意图拆分印度;在中国的报道中,则充斥着美印战略伙伴关系正与中国相抗衡。双方媒体按各自方式演绎事件,不时激起外交或军事回应。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举办的系列研讨会“中国与南亚对话”第八次会议中,两国的媒体专家共同讨论了媒体在中印关系中的角色。卡内基的司乐如主持了本次会议。

媒体责任

  • 数量与质量:一位印度专家强调,媒体有义务来尽责地报道新闻。他对新闻的数量和质量做出了区分,并认为,由于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的倾向,它们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 公正诚实的报道:一位印度记者对此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媒体的主要任务是公正和诚实的报道,而不是改善中印关系。

新闻覆盖面

  • 公众兴趣:一位印度专家说,在印度,中国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而在中国,关于印度的新闻却很少能上头版。一位中国专家表示认同,并提出中国也会对印度作出报道,只是焦点往往在文化方面,而非安全问题。
  • 国内与境外:对于中国在印度媒体整体覆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一位印度记者提出异议,他认为印度的纸媒仍集中在国内问题。不过,他承认当中国影响到印度本土事务时,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会激增,例如那些宣称解放军越界入侵印度的新闻报道。

纸媒与电媒

  • 追求轰动效应:一位印度记者认为,传媒业面临的一大威胁是读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多位与会者也提到,纸媒和电媒的一个区别在于制造轰动效应的倾向。相比之下,电媒更倾向于谈论中国,抨击印度,这一点在博客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 网络带来的扭曲:由于媒体缺乏责任感,以及一直没有解决的新闻核查与准确性问题,中印与会者大部分都同意,基于网络的新闻来源常常会歪曲中印关系。

话题与趋势

  • 重大事件报道的不对称:一位印度记者失望地表示,中国在有关印度举行英联邦运动会的报道中,强烈地批评了印度;而在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时,印度媒体则为不提出人权问题作出了协调一致的努力。
  • 与美国的关系:另一位印度与会者对中国媒体常常批评美印关系表示疑惑。他认为,印度对良好的中美关系并未怀有恶意。
     
  • 中国关注的印度问题:一位中国专家提供了中国媒体提及印度时最常讨论的话题: 
    • British leg 英国遗留问题与1962年中印边界
    • 冲突克什米尔与卡吉尔问题
    • 印巴冲突
    • 跨界恐怖主义
    • 印度申请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美印民用核交易
    • 经济问题

翻译失真

  • 语言障碍:多位中印专家都表示,选择性的翻译是中印媒体报道交流中的核心部分。由于缺乏对中文的熟练掌握,印度专家往往要依靠翻译成英文之后的中国媒体报道。鉴于更为极端、更易引起轰动效应的文章更可能被翻译,因此招致两国间的交流极端化。
  • 西方媒体:另一位印度与会者补充道,中印之外的媒体也在两国互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导报往往在整个印度新闻媒体中广泛传播。

政府与独立媒体

  • 政府权力:一位印度专家表示,中国的媒体管制使媒体与中央政府的观点保持一致,而印度媒体是自由的。中国政府的干涉使得大量的观点进入博客圈。
  • 中国媒体并非铁板一块:然而,中国与会者们强调,中国的媒体并非铁板一块。他们批评印度媒体过于依赖中国的《环球时报》——这份报纸大肆宣扬“印度威胁”,而这并不代表中国政府的观点。一位中国专家认为,这些报道会在未来十年内加剧两国在边境和海洋问题上的紧张关系。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乐如 司

研究员, 核政策项目

司乐如(Lora Saalman)是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派驻北京的核政策项目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的核武器和防扩散政策以及中印战略关系的研究。

璐 唐

梦启 吴

晓萍 杨

颖 李

兴春 龙

夏冰 李

木 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