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可再生能源:全球能源转型的政治与历史背景

2015年3月17日
Beijing

去年,原油价格的急剧下跌负面影响了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短期经济动机。除油价波动外,政治利益和公众意见也共同决定着一个国家是接受可再生能源技术,还是继续使用碳基能源资源。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张传杰与王韬同约翰•吴佩兰仑(Johannes Urpelainen)一起,根据几个国家的经验证据,对全球能源市场的经济和政治背景展开了一场讨论,并分析了能源成本、环境政策以及公众意见是如何影响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讨论重点

  • 可再生能源市场背后的动因:研讨专家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以及三里岛核泄漏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事故后,公众对核能顾虑重重的响应。专家表示,除了这些直接动因外,许多国家的决策人已经接受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借其发展打造多元化的能源格局,减少对碳基能源资源的依赖,从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 迅猛而不均衡的增长: 2010年可再生能源约占全球能源产量的6%,这远远超过了国际能源署此前预测的要到2020年才能达到的3%。他们指出,丹麦和德国等国家一直在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并针对可持续发电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其计划远超欧盟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率达到35%的目标。相比之下,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其它西方国家设定了较为适度的基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 政治化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研讨专家称,随着早期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扩大,能源生产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问题。与会者提到,前不久,在丹麦和德国等国家,支持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的群体赢得了公共辩论,这使得这些国家能够以相对较快的速度扩大其可持续能源产业。与之相比,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期,美国的重工业和化石燃料游说团体利用政治方面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反对声音,以及能源生产规定成功地阻碍了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但是,从那以后,美国也扩大了其在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投资。   
     
  • 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投资国。仅2014年,中国在清洁能源上就投入了890亿美元,创下新高。据与会者称,中国不仅借此成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主要使用国,还成为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领先生产国。他们解释说,中国已经拥有覆盖广泛的水电站网络,与此同时,其风能和太阳能行业也在不断发展。该发展似乎展现了政府对公民环境污染的认知意识日益增强的有力回应。
     
  • 可再生能源方面仍存在的挑战:研讨专家表示,虽然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已取得切实进展,但还有诸多技术和政治问题亟待解决,要实现进一步扩展还将面临许多挑战。专家们强调必须改进风能和太阳能技术,以考虑气候条件变化和能源需求。同时,鉴于政府和投资商愈发强调成本遏制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必须逐步减少对清洁能源公司的补贴,鼓励建立健全的商业惯例以提高其提高盈利能力。

Johannes Urpelainen

Johannes Urpelainen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系的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环境政治、能源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倡议的国际合作。

张传杰 

张传杰是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主管的研究项目重点分析中国的公共舆论对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影响。 

王韬

王韬博士是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驻会研究员,主要负责能源与气候项目。王韬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的气候与能源政策分析,特别是非常规石油与天然气、交通政策、电动汽车以及国际气候谈判。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传杰 张

前驻会研究员,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张传杰主要研究中国的公共舆论对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影响。

Johannes Urpelainen

韬 王

非驻会研究员,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作为气候与能源领域的专家,王韬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负责中国气候与能源政策项目,尤其关注非常规石油与天然气、交通政策、电动汽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