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ration
Thank you!
You will receive an email confirming your registration.
随着在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美国逐步退出其传统的全球治理领导角色,许多人认为中国正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突显了在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和区域间经济发展方面对新方法的需要。在中美就地缘政治影响力进行竞争的背景下,未来十年的全球治理将会如何演变?传统的国际秩序是会吸纳中国的举措,还是排斥中国的加入、从而创造出两种不同的体系?而最终,多边组织应如何探索和重塑这一新环境?
在第三届清华-卡内基全球治理论坛的第一个主题研讨会上,清华–卡内基中心主任韩磊与中外专家探讨了如何转变全球治理模式以有效应对当今的现实问题。论坛的第二部分聚焦了全球政策与新兴技术的交叉点。
观众:向公众开放
媒体:本次会议内容不得公开发表
语言:中英文,提供同声传译
讨论要点
- 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与会嘉宾表示,不同的国际价值观和体系使多边协作变得越来越困难。现有机构尚未能解决技术升级和全球化等国际影响引发的复杂问题。此外,特朗普总统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戏剧性重组给全球治理留下了空缺,而其他西方国家中很多似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填补这一空缺。这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机会。虽然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合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一位与会学者指出,通过重新评估和更新现有的多边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复兴全球治理有很大的潜力。
- 新的挑战:随着世界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包括气候变化和数据管理等新问题正在挑战着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与会专家指出,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无法很好地规范正在改变社会和经济运作方式的新兴技术。他们还指出,各种决策机构间重合的任务使得监管更加复杂。很多全球治理组织都在处理相同的问题,但往往存在相互矛盾的想法、目标和能力。
- 中国不断变化的角色:与会学者讨论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足迹及其更深入地融入国际体系的愿望正如何改变着全球治理体系。他们一致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在现有的全球体系中运作,这个体系符合其利益,并促进其兴起。但问题在于中国是会继续融入现有体系,还是会鉴于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试图建立自己的全球治理规则和规范?一些与会学者表示,通过将基础设施作为其政策议程的核心部分,中方已经使得国际社会重新关注投资基础设施发展项目的需要。
- 未来之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仅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对解决当前的全球性问题来说是不够的。国际社会必须承认,解决新的挑战(特别是与安全和技术有关的挑战)需要更加灵活的全球治理制度。各国应该通过建立一个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利益的新框架来推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将精力重点放在寻求政治共识上。改进协作机制最终将推动一种新的、更完善的全球治理模式的建立。
主持人
韩磊
韩磊(Paul Haenle)在位于北京的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担任莫里斯•格林伯格荣誉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的外交政策及中美关系。
发言人
薛澜
薛澜现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兼苏世民书院院长。
本·滨瀚(Benedict Bingham)
本·滨瀚(Benedict Bingham)是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
贺文萍
贺文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教授。
艾德维(David Aikman)
艾德维(David Aikman)是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