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BBC中文网
胡锦涛权力基础基本巩固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中共新领导人的权力巩固程度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他是否掌握人事权,第二,他是否能够调整全党的政策路线。根据这两个标准,胡锦涛可以说已经基本巩固了他的权利基础。自从一年前从江泽民手中接过军委主席一职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以来,胡锦涛稳扎稳打地将中央和地方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大幅调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省委书记和省长在过去一年中被调换。在政策路线的转向方面,胡锦涛的“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亦取代“三个代表”成了中共施政的指导方针。
从这个角度看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观察家们得出一个并不十分清晰的结论。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十六届五中全会显然不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从政策层面来看,这次全会的公报只是更全面和完整地阐述了胡锦涛的执政思想,把今后五年的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定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尽管全会制定了一些比较具体的经济目标,如在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能源消耗降低20%等,但是总体来说,五中全会所提到的是施政纲领口号性强,缺乏具体内容,面面俱到重点并不突出。比如在讲到平衡区域发展时,公报宣称“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显然,这种提法只能意味着维持现状。
五中全会影响有限
因此,从对今后中国政府政策调整这一点来讲,“五中”全会的实际影响可能是极为有限的。除了在某些微观政策上(如税收,医疗保险等)中国政府将具体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之外,我们不可能看到方向性的大调整(如强调社会公正)。
在 “五中”全会开幕以前,国内外都流传了许多有关中央人事调动的谣言。许多人猜测胡锦涛将把自己看中的接班人调进中央,同时,据说和胡锦涛、温家宝关系很僵的上海市委书记,政治局委员陈良宇会被变相降职。可是,“五中”全会并没有进行任何人事调动。似乎为了证实陈良宇的政治地位并不受威胁,中国新闻社专题报道了陈良宇在上海主持会议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消息。因此,国外有些观察家怀疑胡锦涛的权利是否已真正巩固。
“克里姆林宫学”不可取
用这种“克里姆林宫学”的眼光来分析中共高层政治有许多弊病。由于这种分析往往是建立在小道消息和猜测的基础上,人们得出的结论经常是错误的。其实,“五中”全会没有进行重大人事调动并不意外。
和毛、邓时代相比,现在的中共是一个“制度化”“程序化”比较高的列宁主义政党,因此,许多涉及高层人事安排的决策受到明文暗章的约束,并不是总书记一人就能拍板定夺的。在89年以来的16年中,只有一个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因腐败而丢官位。没有一个政治局委员在“不出事”的情况被罢官的。另外,中共的惯例是五年一度的全国党代表会上指定“接班人”直接进入政治局常委(如胡锦涛)。根据这一规矩,“五中”全会显然不是一个安排“接班人”的合适场合。
这样来看,“五中”全会的成果并不是判断胡锦涛权力是否巩固的最好指标。这并不奇怪。深谙中共党务的胡锦涛一定知道,作为总书记,他对政策和人事的影响力在中央的日常运作过程更大,因而不需要依靠某个会议来“一揽子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