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中日关系融冰之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在《金融时报》上撰文评价中日关系现状并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三步战略。裴认为,虽然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出访东京使得东京与北京之间的气氛有所缓和,但是中日双方都未在关键问题上做出真正的让步。裴建议中日两国尽快解决相对争议较小的双边问题,比如能源与环保方面的合作。其次,中日两国应努力在军事上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另外,两国领导人应学会同时做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加强经济上的接触与往来。

作者 敏欣 裴
由出版
《金融时报》
 on 2007年4月9日

源文件: 《金融时报》

本周,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出访东京,此行为支撑两国间脆弱的关系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可以肯定的是,自去年十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以来,中日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由于安倍首相上任至今仍然克制未去参拜靖国神社(部分二战中的日本战犯被供奉于此),两国间近年来最大的争执暂时得以缓和。中国政府也已无声地在印刷媒体及互联网上对激烈的反日言论进行审查。

但是,如果就此便把东京与北京间气氛的缓和看成是打破两国间紧张关系的实质性一步则略显天真。因为两国的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任何一方也都未在双边关系中的关键问题上做出真正的让步。

例如,中日两国在东海气田的问题上仍然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尽管安倍晋三在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迁就了中方领导人的立场,但在其他双边问题上,日本仍然保持着强硬的姿态。他公开表示反对取消欧盟的对华武器禁运。东京方面则对中方的军事现代化仍然抱焦虑态度并指责其欠缺透明度。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提出的 “价值外交”及“自由与繁荣之弧”均包括亚太地区的民主政权,明显将一党专政的中国孤立在外。

中国方面则仍然坚持反对日本申请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再次复苏的日美安全联盟也引起了中国的警惕,担忧此次合作的目的是牵制中国,甚至是帮助、煽动台湾谋求独立。

日本在强化本国国防设备上的努力以及安倍首相对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的提议也都正中中国国内疑虑论者的下怀。潜在的战略对峙并没有消失。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都在改善双边关系上压下了巨大的政治筹码,希冀两国亲善能有实质性的结果,但中日间持续的紧张局面为两人制造了难题。

由于中日亲善是建立在一个如此脆弱的基础上,如果由于其缺乏实际成果而引发两国内部的激烈批评,或者发生一场意外,点燃了双方社会中潜藏的敌对情绪的意外,那么中日友好关系将会毁于一旦。为了添加新的动力,北京与东京需要立刻施行一个三步策略。

首先,两国必须尽快解决那些争议较小的双边问题。切实开展在提高能源利用及环保方面的合作是最好的选择。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示意友好的姿态,中国应该欢迎日本加入到兴建北京-上海高速铁路这个庞大的项目中来。

第二,北京与东京应该施行建立互信的措施,降低对于对方的防御状况及军事行动的忧虑。首先应该付诸实行的应该是扩展军事交流项目,使双方的高级防卫官员有更多机会交流并加深对于对方策略意图以及防卫优先级的了解。为缓解日方的忧虑,中国方面可以提高防卫透明度,如公布更详细的军费开支及防卫白皮书。应当尽快拟定一套海上意外事件协定,用以避免及处理海军的无意侵入及接触。

第三,东京和北京必须学会“边走路边嚼口香糖”,即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个问题。中国与日本不是盟友,但也不一定要做敌人。在可预见的未来,地缘政治上的对立、政治制度上的不同、历史的宿怨以及彼此互信的缺乏将继续对中日关系的有利发展造成限制。

经济上逐渐加深的互相依赖以及对避免另一次战略冲突的强烈意愿都有助于抑止双边摩擦。中日关系有着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性质,它要求双方在领土争端、台湾归属及日本入常等棘手问题上开展坦诚的对话,但又不能急于求解。

北京将温家宝的东京之行称为 “融冰”之旅,但是为避免中日关系再度降至冰点,众多的后续措施将必不可少。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