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印度与日本:最终一致

亚洲局势中印度与日本由于共同的利益在外交政策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文章从印度、中国和美国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印度与日本的靠近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文章建议印度、日本、美国及澳大利亚不应建立正式同盟,而应以四边安全对话的手段提高合作,同时避免引起中国的过分警惕。

由出版
《亚洲时报》网络在线
 on 2007年6月9日

源文件: 《亚洲时报》网络在线

随着日本在对更有力的亚洲领导地位的追求中再次改变外交政策,其利益、价值及战略与崛起中的印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后者正积极贯彻“东向政策”并渴望融入亚洲及亚洲组织。

与印度的更好的关系在长期上有助于日本重建其亚洲领导地位,而与日本的战略性伙伴关系也增加了印度融入亚洲政治综合体的可能性。印度-日本关系的前景也由于日本的关键盟友——美国——与印度建立了战略性合作关系而得到增强。

不仅仅是近来成为陈词滥调的简单的声明或者是宏伟的战略伙伴关系计划,一项对政治、经济及战略舞台中的交点的系统研究显示印度与日本间建立持久的、有意义的战略性伙伴关系拥有明显的战略需求。印度与日本间紧密的联系对亚洲地区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以民主价值及市场规律来塑造亚洲国际新秩序的关键力量。

日本的外交及安全策略在各个方面都受着和平主义的约束。近期日本国内出现了针对日本外交政策中的和平主义未来的激烈辩论。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 (Junichiro Koizumi) 试图将日本带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阴影并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 (George W. Bush) 一起努力使日本在全球事务中占有更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样地,小泉的继任者,安倍晋三 (Shinzo Abe) ,一个更加保守的领导人,已经保证要修改日本战后宪法第九条,从而使日本自卫队可以出使海外并使日本重新成为一个“正常”国家。

要理解日本的新政治格局,就必须认清中国的崛起对日本精英们带来的冲击。在过去几年中,日本外交在迅速发展的中国面前逐渐失色,后者正试图挡开一切针对自己的逆平衡努力。不管是在东南亚还是在南亚,中国都已经成为众多关键亚洲国家的更有力的伙伴,部分是由于其与这些国家间的重大贸易联系。

中国的崛起以及中日两国间持续增长的紧张局势改变了日本的自满的感觉。日本因此更加努力保持其在亚洲及其它地区的领导地位。日本在亚洲地区寻求除美国之外的合作伙伴,以此即使不能牵制中国,也能限制其影响力。在小泉与 2002 年一月提出的建立在增强市场经济及民主价值的基础上的新亚洲地区制度之上,安倍构想出了一条由欧亚大陆外缘上的民主国家构成的“自由、繁荣的弧线” (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

这使得对印度的强烈关注成为必须,因为其明显将在日本近期在亚洲的外交倡议中发挥重大作用。很明显,在共同价值及战略利益的基础上,并且作为日本传统上对美国关系的战略性依赖的补充,印度和日本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很有可能成为联系紧密的合作伙伴。


从印度的战略角度看日本


印度国内的发展走了一条类似试图摆脱旧习俗的道路。 受到自身快速、持久的增长以及同世界强国——美国间的新战略伙伴关系的鼓励,印度已经摆脱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枷锁并且慢慢地开始寻求同世界上的重要力量发展基于利益的友谊与合作。

出于几个理由,日本成为了一个合适的伙伴。首先,与世界第二大经济的经济合作及加强的贸易、投资往来是印度经济战略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印度首相曼莫汉·辛格 (Manmohan Singh) 已经多次强调经济合作必须是印度与包括日本的世界所有强权间的关系的基石。

其次,印度想要融入到亚洲其他国家当中去,而且随着 “东向政策”的施行,印度意识到自己需要亚洲内部的与自己目标相符的合作伙伴。日本则非常乐于扮演这个角色。如果没有日本的倡议以及中日对立情形的出现,印度也许不会被邀请参加东亚峰会。因此,对于印度来说,与日本的合作关系对其希冀在经济上进一步融入亚太地区的企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印度对于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有所警惕。与日本建立强有力的关系正使得印度能够以眼还眼地在中国的后院抗衡中国。印度和日本(及美国)一样将中国当作亚洲地区霸权来关注,而且相信同亚洲民主政权的进一步合作将会对崛起中的中国发挥缓和作用并且保证亚洲的多极化。

最后,在印度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印度被设想为地区事务中的关键合作伙伴,印度与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盟国,理应发展更加紧密的关系。

从中国的角度看

相比起一个崛起的印度,中国更加担忧一个军事强硬的日本。但是,紧随着印度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印度与日本间相似的合作注定会激怒中国。

尽管印度不被中国看成头等的安全威胁或是在东亚事务中的像样对手,但是借着与最有可能影响中国发展的两个国家的结盟,印度还是能够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更加强硬-北京多半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既然中国同印度周边国家结成战略同盟,那似乎印度也有自由选择自己的战略伙伴,不管它们地处何方。印度有人认为既然印度的考虑不足以影响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全天候友谊”,印度也不应该让中国限制自己与日本的关系甚至允许台湾加入印度日本关系中。

中国已经警惕地关注美国-印度展开战略合作的不同层面,并且同样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印度间的四边战略合作说法——这一布局明显跨越了中国在亚太边缘的边境。 中国人显然不希望看到印度人与美国人间的正式或非正式战略联盟,并已于去年 12 月曼莫汉·辛格首相出访日本之前向印方表明此态度。

有趣的是,新德里并没有急于加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三边战略对话,但是北京对于印度不可加入的要求反而使得其希望造成这一布局,这可能反映了印度精英乐于追求基于本国利益的关系和倡议。

四边会谈于 5 月 25 日展开,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及印度的高级领导人在马尼拉召开的东盟地区论坛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Regional Forum) 期间首次会面。尽管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意义,这次聚会很有可能不被看成一次正式的战略结盟,而是一种引诱亚洲主要国家进行参与的手段。


对美国的影响

印度与日本间的战略性及全球性合作对美国在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利益来说大体上是个好的预兆。美国预测随着亚洲地区逐渐成为国际秩序中的重心,旨在保持这一地区的秩序与稳定的最佳策略就是支持多个强有力的民主力量中心的形成,并且增加这些中心之间的合作,使它们可以在解决地区及全球问题的过程中扮演决策性角色;基于此预测,美国对印度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支持与鼓励。

因此,美国、印度及日本间的三边合作对美国来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它将允许这些拥有共同价值(例如民主及法制,和共同利益,例如一个不会被单一力量支配的、公开的、自由的亚洲)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为亚洲大陆的未来创造出一个前景和战略。

第二,三边合作还有助于显示一个可以实现美国在亚洲更大的利益的、官方及非官方的联盟最适合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战略。第三,美国-印度-日本(可能还将包括澳大利亚)间的合作,可以形成一个核心布局并可以随后演变成在亚洲的一个更大的安全架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项三边合作的目的不应该是成为一项限制中国的道具;这样一种合作应该通过以适当的手段来塑造战略环境这种方法来诱导中国演变成在亚洲的一股建设性的力量,而不是修正主义的力量。

印度-日本在亚洲及在世界的的合作可以为美国提供一种安慰,来抚平美国由于参加亚洲领导的活动之一——东亚峰会的申请被拒绝而带来的被孤立感。同两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两国间的有力合作,将使美国得以保持在亚洲的积极的战略形象,即便是被正式排除在一些活动及机构之外。

可以肯定,印度,甚至日本,将不会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代理。但是,这些亚洲民主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保证亚洲保持政治上同经济上的公开与自由,继而为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诸如安全、可靠的能源来源及海域安全等好处。更进一步,这种合作可以使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增加。

由于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系统性及结构性的改变,以及经济、政治及军事合作在战略考虑中的根本性好处,今天的印度同日本有着明显一致的利益。双方政权的高层中都拥有着坚定的决心来实现此次合作,因此两国在过去的几年中都相当努力,为两国关系得以演变为真正的战略合作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印度将勿庸置疑地在日本的全球及地区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日本也极有可能成为印度“东向政策”及融入地区经济、政治和战略会谈的努力中的关键性枢纽。 亚洲地区的机构,甚至包含了印度作为关键国家的亚洲本身,都将与其在将印度排除在外时截然不同。

尽管存在一定的障碍,但两国不太可能会偏离现在的合作路线。中国仍将警惕地关注印度-日本关系,而这大体上是由于其对演变中的美国-印度关系的警惕,但是如果印度和日本小心地前进,中国的立场将不会影响到它们的关系。

与此同时,印度、日本、美国及澳大利亚不应该寻求建立正式同盟;四边安全对话是最好的手段来提高合作同时避免激怒中国。 最重要的是,印度-日本关系可以成为形成基于对民主价值及市场规律的保护上的亚洲新安全架构的关键推动力量。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