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BBC中文网“学者点评”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和中国副总理吴仪主导的第二次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已经结束,但美国国内各方对这场高层次的双边对话的结果有十分不同的解读。
美国的行政当局和中国政府都用了极肯定的语调来形容这次对话,美中两国就民航、能源技术合作和中国的证券市场对美有限开放等具体问题达成了协议。双方还同意在今年年底在北京举行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
虽然美中并没有在人民币汇率这一棘手的问题上取得任何进展,保尔森和吴仪都强调这次对话加深了互相合作的基础。但是,美国国会显然对美中战略经济对话未能就人民币汇率升值达成协议极为不满。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重量级议员都公开批评白宫对中国过分迁就。对国会议员来说,中国对美国两千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威胁美国的经济利益和造成美国制造业就业机会的流失。他们认为形成巨额顺差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币低汇率。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美国对华贸易的逆差就会大大改观;美国制造业的工作机会也会相应增加。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国会对战略经济对话的负面评价反应了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在三年前就成了美中贸易摩擦的焦点。但是,自中国在 2005 年 7 月小中度开放汇率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仅升值了百分之八,远远没有达到美国的预期。
去年 12 月在北京举行的美中首次战略经济对话后的六个月,议员们并没看到中方在汇率上作出更大的进步。因此国会的许多议员认为仅靠保尔森好言说服中国是没有希望的。他们必须亲自出面对北京施压。
这样,国会几乎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许多议员都提出了带有制裁措施的对华贸易法案。根据历史经验,在两党议员有巨大共识的情况下,这类法案极可能被通过。白宫无力阻挡。唯一无法确定的是制裁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国会授予白宫执行制裁的灵活性。这是否就意味着美中经贸摩擦会进一步升级,甚至导致所谓的 " 贸易战 " 呢?
紧张背后的缓和
华盛顿的许多观察家的判断并不如此悲哀。显然,国会的压力肯定会造成美中经贸关系的倒退,但是,其他因素可以缓和日益紧张的美中经贸关系。
首先,布什总统本人不愿意在其在任的最后一年中看到美中关系大倒退。他会动用行政部门的资源来阻止国会通过极端的法案。即使国会最终会通过某种迫使人民币升值的法案,白宫会争取到尽可能大的执行灵活性。
当然,为了说服国会不要走极端,布什总统会采取对华的某种行政性的贸易惩罚举动(如征反倾销税和利用质量问题禁止某些中国产品进口)这会使北京不悦,但中国政府会理解白宫的难处。
其次,由于美中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国会对华的任何全面贸易制裁都会殃及美国商界的某些利益,这会引起这些利益集团的反弹。他们的反对将迫使国会采取相对温和的措施。国会同时还必须面对另一个风险。因为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买主之一,国会的举动如果被金融市场认为过分粗暴,甚至导致中国政府减少购进美国的国债,那么,美国国债的价格会下跌,利息上升。这很可能给本来就疲软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最后,中国政府似乎越来越精通如何与美国周旋。因此会采取某种措施使美方 " 哭笑不得 " 。比如,在今后半年中,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可能增大,但不可能达到美方的要求(即升值 20% 以上)。北京也许会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进入更多美国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这一方面可以给保尔森面子,另一方面可利用这些商业利益来阻止美国国会走极端。对中国政府来说,最关键的时期是今后六个月。只要美中经贸关系在 " 十七大 " 前不出现明显倒退,中国将企图在今年 12 月在北京举行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时拿出更具体的方案来维持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