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世界养得起中产阶级吗?

许多国家正致力于摆脱贫困,随之而来的是对食品供应和自然资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

由出版
《洛杉矶时报》
 on 2008年2月8日

源文件: 《洛杉矶时报》

穷国的中产阶级是世界人口之中增长最快的群体。在未来12年内,地球人口将新增10亿。与此同时,中产阶级的人数将猛增至18亿,其中6亿来自中国。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霍米•卡拉斯(Homi Kharas)预测,当前中产阶级占全球人口的30%,而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增至令人咋舌的52%。穷国持续的经济增长让人们迅速摆脱贫困线,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人数几乎翻了一番。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同时也意味着人类必须应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范围内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已激起风浪。2008年1月,1万人走上雅加达街头抗议大豆价格飞涨。对食品价格上涨满腹怨气的不止是印度尼西亚人。2007年,通心粉涨价引发米兰的街头抗议。墨西哥人为玉米圆饼涨价示威。塞内加尔人为大米价格游行,印度人为洋葱示威。为防止民怨,阿根廷、中国、埃及、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都采取了食品价格控制措施。

这些示威者对中产阶级扩大的全球浪潮发出最有力的回声:我们每个人在为购买面包、牛奶和巧克力掏更多钱。兴起中的全球中产阶级新一代消费者正在推升全球的食品价格。《经济学家》杂志编制的食品价格指数达到了自1845年以来的最高点,仅在2007年就上涨了30%。小麦和大豆价格涨幅分别达到近80%和90%。其它许多谷物价格同样创出新高。

物价飞涨的原因不是食品短缺(2007年,全世界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是更多的人有钱吃得更多。举例来说,中国肉类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翻了一番。

快速增加的中产阶级产生的冲击在其它资源价格上也有体现。毕竟,中产阶级还在购买更多的服装、冰箱、玩具、药品,并不可避免地要买更多的汽车和房屋。占世界人口近40%的中国和印度,尽管大多数人口仍不富裕,已占到全球煤炭、铁矿石和钢铁消费量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两个国家以及诸如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越南等国的持续繁荣,上述原材料需求急速升温。

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虽比发达国家俭朴,但也耗费了更多能源。2006年中国的增发电力相当于法国全国的耗电量。即使这样,中国还有几百万人缺少可靠的电力保证。印度有4亿多人缺电。印度的电力需求在未来25年将增加5倍。

我们都目睹了石油价格的飙升。石油价格达到创纪录的每桶100美元不是因为供应紧张,而是因为穷国前所未有的消费增长。仅中国就占到近年来世界石油消费增量的三分之一。

公众对全球消费高涨后果的讨论集中于环境问题。然而,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现有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或许将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兴起而发生重大改变。美国、法国或者瑞典家庭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将无可挽回地变得更加昂贵。举个例子,驾车随意出行会受到限制。这不全是坏事。污染水源或破坏环境的成本会更为准确地得以体现。

但对其它混乱情况的预测难度更大,也愈加痛楚。移民、城市化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将普遍发生。中产阶级对更好居住、医疗和教育条件的要求将不断增长,并不可避免地要求政治分权。

关于地球“增长极限”的讨论同托马斯•马修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论(即人口增长超过人类粮食生产能力)一样古老。过去,悲观主义者被证明是错误的。更高的价格和诸如绿色革命这样的新科技推动供给的增加,往往让人类渡过难关。这或许会重现。但是,中产阶级正以世界从未经历的规模扩大,相应的调整才刚刚开始。

正如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抗议者所证明的那样,变化的代价不会低。同样也不会平静。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