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台湾大选为台海和平带来希望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就马英九在台湾大选中的获胜,对北京为改善台海形势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采取灵活态度以实现两岸通航,削减北京针对台湾的军事部署,以及放弃反对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态度。裴敏欣认为,这些做法将给北京带来巨大的回报。“马英九的胜利是中国不容错过的一个机遇。”

作者 敏欣 裴
由出版
《金融时报》
 on 2008年3月26日

源文件: 《金融时报》

3月22日,台湾反对党国民党在总统选举中高票胜出,为海峡两岸步入稳定的新时期燃起了希望。自从鼓吹“法理台独”的民进党于2000年5月执政以来,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双方之间的政治谈判也被搁浅。陈水扁总统在职期间,一直推行一项颇具争议的政策:强化台湾独特的国家身份,使台湾独立于中国大陆之外——尽管他的某些举动有对抗北京的风险,并招致了华盛顿的斥责。

既然台湾选民彻底摒弃了陈水扁的政策,向当选总统马英九提出了修复台湾与美国的关系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强烈要求,人们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

然而,指望新一届台湾政府独力重修与北京的友好关系,恐怕是不现实的。前一段时间,民进党导演的几出政治闹剧(如举行具有象征意义的入联公投,表决是否以“ 台湾”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损害了海峡两岸的关系。今天,只有中国大陆做出必要的让步,才能重启两岸政治对话,维护台海稳定局势。

马英九在大选中获胜,主要是因为台湾选民渴望在中国繁荣的市场上投资获益。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对马英九提出的“共同市场”做出快速的回应。这种回应可以从实现两岸直航和允许大量大陆游客访问台湾开始。当然,民进党政府推行的政策要为两岸直航受阻承担责任。但是,在开通直航所涉及的一些复杂的技术及法律问题上(触及敏感的主权及国家安全问题),北京的灵活态度将会加速两岸谈判的进程。

同时,中国还需要削减其针对台湾的军事部署。过去十年来,为了防范台湾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北京一直在发展一个可靠的军事选择。尽管部署潜艇、战斗机、水面舰艇和大约1000枚弹道导弹加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但也引发了华盛顿和台北方面的强烈反应:华盛顿担心中国会以武力强迫台湾屈服;而台湾民众则把导弹视为大陆恐吓台湾的工具。的确,马英九已要求中国大陆撤除导弹,以作为恢复双方谈判的前提条件。中国政府可以采取的正确姿态,就是迅速(然而可以分阶段地)从沿海地区撤走这些导弹。中国政府还可以取消其在台湾海峡举行的年度军事演习,以突显其对两岸政治对话的承诺。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可以放弃其反对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态度,以此向马英九政府表达善意和灵活性。这将给予台湾宝贵的国际空间,而不会从根本上危及中国大陆对台湾的主权要求(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香港目前是国际卫生大会的正式成员)。对少数几个承认台湾(与台湾建交)的国家,北京也必须停止其用经济援助的手段引诱它们转而承认北京的做法。在国民党重新执政的情况下,北京不能出现任何失误,以免疏远台湾公众,动摇马英九的和解政策。

这些让步本身,只是为恢复1999年中断的政治谈判而做的初步的准备工作——如果不是最起码要采取的措施的话。就政治上而言,这些让步也是可行的。国民党在选举中获胜的事实,有力地支持了胡锦涛主席的对台政策,即重视与国民党的接触,并提供经济激励。胡锦涛主席现在已经拥有了政治资本,去说服他的同僚支持一个将从根本上改变台海政治格局的更加高瞻远瞩的战略。

对于胡锦涛主席和中国而言,这样做将得到巨大的回报,甚至具有历史意义。从中期来看,中国大陆与台湾可望迎来长达八年的和平、稳定和繁荣时期。在此期间建立的善意和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关系,将会加大台湾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可能性。简而言之,马英九的胜利是中国不容错过的一个机遇。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