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就中国的所有成功而言,它仍然没有实现全部的潜力。
当人们谈论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时,常常带有敬畏。但是,对中国经济表现的这些评价几乎总是以一个问题结束:中国的快速发展能够持续多久?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甚至陈腐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因为,提出这个问题就意味着最近25年来中国这个亚洲巨人的发展存在着某些异常之处。值得注意的不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如何快,而是中国经济发展为何缓慢。
如此谈论世界上增长最惊人的经济似乎是怪异的。但是,考虑到1978年经济改革开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中国的发展应该甚至更快。这又表明,如果政策组合适当,中国经济不应该维持其目前的发展速度:它应该加速。
对那些称赞中国经济成功的人而言,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非常可观。从1978年到2003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6.1%的平均速度增长,25 年后总计就是337%的增长。这是惊人的表现,但是,这并不是创记录的。比如,从1950年到1973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90%。从 1962年到1990年,韩国以每年7.6%的平均速度超过了中国,从1958年到1990年,台湾达到了6.3%的年均增长率。
将中国与这些较小的经济比较可能显得不公平。的确如此。中国应该做得比这些国家都好。一个国家能够增长的速度是它落后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的生产水平的函数。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时代的后起经济都倾向于比之前的经济增长得更快。当中国开始发展时,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即使现在,25年的增长后,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仅仅是美国的15%。在1950年,即日本开始其创记录的增长之前,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美国的五分之一。
公平的讲,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像它们所应该的那样迅速赶上先进国家。但是,这些发展中国家中的绝大多数都缺乏成功的基本要素。中国无法以此为借口。中国,就像日本,韩国,以及之前的台湾一样,拥有勤劳、廉价的劳动力;将大量工人从低生产率的农业转移到更高生产率的制造业的能力;政治稳定性;以及有效的、以发展为导向的政府。
此外,中国还拥有很少国家拥有的其他一些因素:格外高的投资率。中国的固定投资超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这可能是大国经济中曾经达到过的最高比率。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阶段接受过如此大量的资金流入。例如,中国目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或者国际可比价格)与韩国1982年以及日本 1961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相同。但是,那时日本的投资率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0%,韩国和台湾的都低于30%。在其相应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目前那样投入了如此之多的资金。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能发展的更快呢?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仍然高度无效率。中国国有企业的贪婪胃口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的滞后负有责任。从1993年到2000 年,超过60%的贷款流向了这些国有的庞然大物。中国声名狼藉的高的坏帐水平告诉人们这些是多么“好”的投资:标准普尔的排名机构近期估计,中国的银行已经发出了大约6500亿美金的坏帐,或者说未偿还贷款的大约40%。如果一个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的国家产生了如此规模的坏帐,资金的不良配置肯定是巨大的。虽然像韩国或者台湾那样的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但是他们从他们的投资中获得了多得多的增长。日本在其高速发展期也是如此。目前的印度亦是如此。
那些反对中国应该能够增长得更快的观点的人们争论说,具有中国这样规模的国家需要与其邻国相比更多的投资来建设基础设施。他们认为,人们应该预计到,一个试图摆脱其社会历史标志的国家会存在无效率。这些观点尽管有根据,但是并不能推翻笔者的结论:鉴于中国充足的机会和投资,中国应该比它实际做到的更快地提高生活标准。
底线是明确的。不要认为中国的快速增长是超常的或者是高速的。这都不对。中国高速增长的社会和政治障碍是相当大的。但是,机会仍然是无穷的。中国的经济繁荣可能正好在中间阶段,而并未达到它的最高峰。
《中国和平崛起》之三: 中国发展为什么如此缓慢?
《金融时报》的编辑和经济主评论家马丁•沃夫(Martin Wolf)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问题,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不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如何快,而是中国经济发展为何缓慢。考虑到1978年经济改革开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条件,中国大陆应该比日本、韩国和台湾做得比这些国家都好。就中国的所有成功而言,它仍然没有实现全部的潜力。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仍然高度无效率。
作者 Martin Wolf
由出版 on 2009年9月2日
Foreign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