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多空双方都误读了中国

多头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无限潜力,空头扬言中国已处于崩溃边缘。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在本文中指出,多空双方都误读了中国。没有任何成功的新兴国家不经历艰难的调整过程。中国也不例外。但调整不意味着崩溃。

由出版
作者: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 译者:张阳 原载于《金融时报》
 on 2010年3月22日

源文件: 作者: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 译者:张阳 原载于《金融时报》

多空双方都误读了中国人们很容易对中国过度兴奋。要么是多头预测接近无限的经济增长,争相宣布中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日期越来越早。要么就是空头扬言中国已处于崩溃边缘。在过去两个月,普遍共识似乎已经从前者转移到后者。这在一定程度是好事,观察家们总算服下了一剂现实。尽管中国2009年的增长率出色,这个国家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去年的经济增长加剧了这些问题。许多观察家看来好像终于意识到了这个事实。

中国有结构性问题这一点应该不会让人感到惊讶。没有人能合理地希望,这个国家的上层构建亦步亦趋地适应了其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剧变。体制不匹配必须要经过困难的调整过程。历史上每个经济迅猛发展的国家都有这个阶段。

我们需要的是知道中国将可能采取怎样的调整。如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中国的出口增长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是一个最严重的不匹配。当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很小时,中国应对国内经济收缩的传统办法——提高在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上的投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微乎其微。随后造成的出口激增也可以很容易地被世界其他地区吸收。

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它的贸易顺差作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份额的比例算是有史以来最高的。这限制了它应对国内经济收缩的能力。世界再也不能轻易满足其增长政策。

中国的金融体系和政策反应都将相应调整,但这既不容易,也不会很快发生。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中私人消费所占的份额将涉及系统性的扭转——改变原有的收入从家庭系统地转移到补贴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这一过程的许多方面。

调整的速度和痛苦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资产负债表的特点。资产负债表不稳定的国家,调整迅速粗暴;资产负债表更稳定的国家,可以减缓调整,从而减少其社会成本。

尽管世界好像突然才发现这一点,中国问题专家其实很早就知道: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包含比原先假设多得多的债务,尤其是不稳定的或有负债。空头的第一个反应是得出中国到了崩溃边缘的结论。但是,这只基于对资产负债表的部分理解。是的,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比想象的要多,其中很多由长期的非流动性的资产作抵押,但是负债的流动性其实也比我们的想象要小很多。资本管制,高储蓄率和有限的多样投资渠道将使中国在调整的同时,慢慢维护国内资产负债表。

中国是否会崩溃?不会,它可能有一个痛苦的财政紧缩阶段,但不一定会导致增长崩溃。相反,这将慢慢磨掉其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自70年代中期起人们享有的经济高速增长将有所逆转,增长会大幅减缓,但这些逆转发生的同时还将有三个更加有利的因素出现。

首先,中国将继续迅速城市化,这将提高家庭收入,并创造新的增长来源。第二,即使劳动力下降,增加的教育和基础设施支出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急剧经济萎缩将迫使北京终于解放金融体系,将资源从低效的国有部门转移给中小型企业,提高生产率。

中国的增长几乎肯定会大大减缓,但仍将比世界其他地区增长更快。中国在全球所占的GDP份额将上升。

没有任何成功的新兴国家经历了不间断的增长,与多头空洞的声称相反,即使是中国已经在最近数十年来至少也有三次经济危机。否认调整期的艰难没有任何意义。但调整不是崩溃。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