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紧张状态被高估了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研究项目的客座高级研究员、克莱蒙麦肯纳学院讲座教授裴敏欣在本文中指出如何看待中美关系最近的紧张局势。他认为,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关系的恶化,其实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在回归“正常状态”。两国之间的不断摩擦乃至小冲突,应该被视为一种常态。在怒气冲冲地宣泄之后,北京和华盛顿将着手补救两国关系遭受的损失。因此,看待中美关系应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由出版
作者:裴敏欣 译者:文迪 原载:《国际先驱论坛报》
 on 2010年3月22日

源文件: 作者:裴敏欣 译者:文迪 原载:《国际先驱论坛报》

紧张状态被高估了中美关系再次表现出传统的“躁郁症”特征:在高度兴奋和低迷消沉的两极之间,突然而富于戏剧性地来回摇摆。仅仅3个月前,当奥巴马总统在北京受到热情款待时,两国关系还处于兴奋的高潮。而此时此刻,北京却几乎天天都在指责华盛顿,两国的关系显然令人沮丧。

直到最近,中美两国之间还呈现出诚挚友好的和睦景象。现在,两国关系的迅速降温令许多人担心,中美关系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发生实质性的恶化,并最终爆发正式的对抗行为。

这种担忧有些过虑了。同样地,最近流传的“亲密的美中战略伙伴关系”之说(亦称“ G-2”),也是一种天真的、不成熟的说法。

从许多方面来说,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关系的恶化,其实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在回归“正常状态”。由于中美两国在政治价值观和关于国际秩序、地缘政治利益的理念方面,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差异和不可逾越的鸿沟,两国之间的不断摩擦乃至小冲突,应该被视为一种常态。事实上,奥巴马先生就任美国总统第一年间中美关系所表现出的那种亲密无间、相安无事的状态,倒是一个例外。

此外,中美关系的下滑也反映了奥巴马总统在外交政策方面做出的两个重大调整:首先,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是美国整体上走强硬的外交路线的一部分,中国并没有受到特别的优待;其次,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态度趋于冷淡,还源于北京最近以来果决而自信的表现,包括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拒绝与美方合作,在制裁伊朗的问题上蓄意加以阻挠,以及对国内持异见者加强打压的力度。

有人担心,北京会对华盛顿的政策调整做出报复性回应,从而导致两国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尽管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咄咄逼人的严正抗议,但我们应该学会区分“叫”与“咬”之间的差别。除了取消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军事交流计划——无论如何,这都被视为没有成效之举,中国的报复主要表现在言辞上,并且是象征性的。当然,中美关系面临的真正考验将是伊朗问题。如果北京在联合国安理会以一己之力阻挠对伊朗的制裁,那么问题就严重了。但是,中国领导人一定也知道,他们这样做肯定会同时激怒美国和欧洲,而这是聪明的中国高官们不愿看到的前景。

还有其他一些理由可以支持谨慎的乐观主义。目前,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紧密纠缠在一起,政治关系遭受的重创,将会严重损害两国各自的经济利益。这是双方都不愿意付出的代价。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还意味着,中国和美国都无法做到损害对方的利益,而自己毫发无损。尽管中国官方媒体的措辞越来越激烈,但人们可以放心地看到,北京和华盛顿只不过在重翻旧账,在台湾、西藏和人权问题上重新开战。双方都熟知发生争执时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并且迄今为止都在遵守这些规则。

有些人担心,中国领导人可能会过于骄傲自大,以非比寻常的逼人态势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乍听起来,这种担忧似乎不无道理,然而北京的统治者是谨慎的现实主义者,他们不可能自欺地认为,自己已经强大到足以蔑视美国的程度。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在中国国内的脆弱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与美国对抗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这样做将会置他们手中的权力于危险的境地。

中国观察家们应当熟悉即将发生的事情:在怒气冲冲地宣泄之后,北京和华盛顿将着手补救两国关系遭受的损失。至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应该对中美之间频繁而有节制的争吵习以为常。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