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中国低碳经济》(Chinese Low Carbon Economy)
谈到中国的能源问题,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还是比较低,大概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中国目前的基本面是国富民贫,未来几十年这个状况可能会一直存在。中国处在混合经济体的转变模式里,因此我们讨论中国能源和环境问题,有时候需要有一些不同的视角。
中美两国的能源特征
中国2009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们比较一下美国能源消费结构和世界平均水平,两者之间的结构还是比较接近的,这说明美国未来能源的消费不管是增长还是降低,对世界能源结构冲击和影响都不会太大。但是回过头来看中国,中国的能源消耗中煤炭占比高达7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除了煤炭之外,其它所有能源品种消耗的比例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必然带来世界能源结构水平的调整,这是未来国际能源贸易一个很大的推动力。具体来看中国的能源挑战,要根据各种各样的能源载体来研究,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到可再生能源,没有哪一种能源没有它的优点,没有哪一种能源没有它的缺点。有鉴于此,解决中国的能源、环境问题不会有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决策者需要基于各种约束条件不断进行政策调整,以做出更加优化的取舍与平衡。
美国页岩气的成功开采,在国际地缘政治领域已经引起了一些蝴蝶效应。2011年页岩气接近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2035年这个比例会上升到美国天然气产量一半的水平。今年6月,美国已经批准液化天然气第一个出口基地萨宾通道(Sabine Pass)。因为页岩气行业的革命成功,美国未来有可能会逐步转化为净天然气出口国,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方面潜力不会特别大,至少不像部分行业内专家预计的那么乐观。因为页岩气的成功开采已经导致化工等制造业大规模向美国本土回流,这种现象也刺激了美国天然气发电等产业的快速扩张,所以美国国内对液化天然气(Liquified Natural Gas, LNG)的出口会有不同的声音。
由于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这些非常规油气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中美之间对外石油依存度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趋势,2005年美国对外石油依存度还高达60%,去年这个指标已经降到45%。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达到了56.5%,未来一二十年升到70%应该是不出所料的事情。为了保障国内的能源安全,中国国有能源公司近些年来加大了走出国门的步伐。中海油2005年在美国试图以185亿美元购买优尼科,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政治反弹。但今年中海油斥资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的尼克森公司,美国国会虽然也有一些杂音,总体来讲反弹声音没有2005年那么大。虽然这与尼克森是一家加拿大公司有关,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中美对外石油依存度的此涨彼消,因为大家在能源安全领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个人认为这为双方在国际石油贸易领域的合作打开了一扇窗口。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建国初期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美国相比是很低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而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首次超过美国。如果看2009年的数据,中国仅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就已经超过美国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荷兰环境署刚刚公布一个数据,中国去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化石燃料消耗及水泥行业相关排放)高达7.3吨,而欧盟的平均水平也不过7.5吨。即使从人均排放量水平来讲,中国都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不少。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我认为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将不得不面对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压力。
建立全新的国际能源秩序观
本世纪初,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弗莱德•贝格斯腾(C. Fred Bergsten)提出了中美主导的两国集团(G2)的国际秩序观。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不过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左右,能源消耗量大概37%,二氧化碳排放量39%,这些关键性指标没有一项超过全球一半的水平。所以我认为提出两国集团的概念还言之过早。
与此形成对比,本人今年初提出的拯救国集团(Group of CURE Economies)由中国(China)、美国(United States)、俄罗斯(Russia)、欧盟(EU)组成。在未来的数十年时间内,这些国家的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关键性指标预计都会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所以拯救国集团这一概念更能真实地反映当前的国际秩序。在拯救国集团这一框架下,中美之间在全球气候谈判、煤炭、核能等重大能源、环境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在能源效率方面,中国可以帮俄罗斯做不少事情;在能源安全方面,俄罗斯有可以帮助中国的地方;中国和欧盟在清洁能源技术和环保立法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但是在公民环保意识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不应该走美国的老路,而应该向欧盟、甚至是日本多多学习。
中国的煤炭消费问题
再谈一下关于中国煤炭国际贸易的问题。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世界排名第二,要高于俄罗斯。既然中国煤炭资源储量本身不存在瓶颈,为什么国内还需要大量进口煤炭呢?中国的煤炭出口在2003年达到峰值,之前其实国家一直都是鼓励煤炭出口的。200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煤电顶牛”现象,国内沿海煤炭用户开始大规模到周边国家找煤,而中国也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并在短短两年中内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当前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今年煤炭进口可能还会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大规模进口煤炭有很多原因。首先是交通瓶颈问题,中国由南向北、尤其是晋陕蒙宁与京津冀之间的铁路煤炭运输这块有很大的缺口。另外一个是市场因素,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一旦打开之后,印尼、澳洲这些产煤国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市场。而且煤炭价格由供需决定,在煤炭需求不振的美国,鲍尔德河盆地(Powder River Basin)的电煤坑口价甚至可以低到大约每吨10美元。从中国国情来讲,有诸多环境限制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温室气体减排等,都要求中国持续依靠海外市场解决部分国内煤炭需求。另外,中国钢铁产能上升过快,国内焦煤储量相对不足,因此需要结构性地从国外进口部分炼焦煤。最后,内蒙古短短几年就跃居为中国第一大产煤大省,国内像内蒙古这样地区的煤炭行业开发过快引发了很多社会维稳的问题,这也需要通过煤炭进口来予以缓解。
关于中国煤炭进口的具体情况,根据2011年的数据,39%来自印度尼西亚,1/5来自澳洲,蒙古煤炭的进口份额增长非常快。在美国,煤炭工业基本上是一个夕阳工业。从美国采煤公司的角度,他们对出口煤炭到中国是非常有兴趣的。但是美国也是一个环保组织力量强大的国家,美国煤炭对华出口主要的瓶颈在于环保组织不同意将煤炭出口到中国,这具体体现在美国西海岸提议新建的煤炭出口码头没有任何一家可以拿到施工许可证。今年10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将在北京召开一个中美煤炭产业链的大型国际研讨会,并将研讨以下问题:首先从全球环保角度来讲,如果像美国这样环保规范比较严格的国家不出口煤炭,这对全球环境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另外,煤炭毕竟不属于高附加值的产品,煤炭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终端使用确实对地方环境破坏巨大,如何综合平衡这些因素也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探讨的话题。
中国煤炭消费在未来如何达到峰值?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讲究的政策议题。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在2015年要设一个天花板,大约是39亿吨的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行政性指令是否科学。因为去年中国煤炭产量就高达35.2亿吨,而“十一五”期间中国煤炭产量年均增长1.8亿吨。如果把39亿吨的目标量化并向地方层层分解,这很可能导致2000年左右出现的煤炭行业统计数据严重失真的事件再次发生。但是如果不具体执行39亿吨的煤炭产量天花板,那有关部门提出这个政策目标的意义究竟何在?另外,最近福岛核危机对煤炭产业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福岛之后,中国新的核电装机审批迄今还没有重新启动,这表明“十二五”期间煤炭产业链这块节能减排的压力必然会更大。
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
提到国际能源安全问题,便不得不提中美加石油砂管道政治。今年早些时候,奥巴马政府暂时否决掉了从加拿大阿尔伯塔到美国墨西哥湾的科斯通加大(Keystone XL)石油砂管线,现在加拿大政府在对美石油砂外交问题实际上是在打中国牌。我个人认为科斯通加大石油砂管线在美国大选后一定会被批准,而中国国有公司投资加拿大能源工业尤其需要注意美国大选年的因素。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后,对外石油依存度快速下降,很多专家认为未来十年美国对中东的石油需求量会大幅度降低。换句话说,未来美国可以选择从沙特等中东国家进口石油,也可以选择不进口,这样未来美国的外交政策会更少的受到中东产油国的牵制。而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却会居高不下,去年国内超过一半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未来中美两国在中东地区的互动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
另外,中国石油公司最近在北美的投资比较多。在苏丹、伊朗等国投资的高风险爆发出来之后,从战略层面上来讲,中国石油公司更加倾向于投资地缘政治更稳定的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欧洲的北海沿线国家。但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些发达国家在环境监管方面存在着很高的风险。我举一个例子,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 (British Petroleum, BP)“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发生爆炸,BP很快设立了200亿美元的事故赔偿基金,但整个事故的善后费用不知是否会低于400亿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1年6月渤海湾发生大规模海洋石油泄露事故后,国内有关部门对中海油和康菲在漏油事故中责任认定的处理完全没有道理,康菲只有49%的权益,却要承担全部过错,而占主要股份的中海油好像从头到尾都毫无责任。这种监管水平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如果跑到美国去、在墨西哥湾制造出一起漏油事故的话,那可是要承担美国环境事故处罚的昂贵风险的。
现在国内爆炒页岩气,很多股票因此涨了不少,不过这毕竟是概念上的炒作,我感觉大家还是需要多考虑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页岩气开发的关键技术有三块:水平钻井、压裂和微地震监测。国内公司的水平钻井和压裂技术还达不到页岩气开发需要的水准,微地震监测这一块国内基本是空白。现在政府部门又没有下定决心开放国内市场以换取国外公司的先进技术。我个人不看好国内在页岩气领域闭门造车的做法,也不认为国有能源公司通过在海外并购几家公司就能在短期内将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学到手,所以我预见美国页岩气行业的革命性突破短期内在中国不大可能被复制。
在可再生能源贸易方面,中美两国最近在太阳能光电板领域的贸易纠纷比较令人关注,我想谈以下两点看法:第一,清洁能源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需要补贴,但是究竟如何补贴才算公平?我觉得中国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美国能源部、国务院及商务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协商。去年5月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可惜双方政府并未及时跟进。另外,从国内行业监管的角度来讲,仅中国一个国家的太阳能光电板产能就已经超过了全球的装机总需求,中国未来如何控制类似产业的无序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首先,中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对国际地缘政治必将影响深远;其次,中国需要正确认识其在国际能源贸易体系中的定位,归根结底中国是个能源消费大国,所以中国的能源产业其实不宜像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那样大搞国有垄断。我个人认为市场化、国际化才是解决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挑战的不二法门。
本文为《中国低碳经济》记者刘青根据作者在“2012能源安全与低碳经济国际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已经本人审核和修改。
本文为《中国低碳经济》记者刘青根据作者在“2012能源安全与低碳经济国际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已经本人审核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