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中国日报》(China Daily)
2012年10月24日,中国国务院通过了《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这标志着在暂停了一年半后,业界期待已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电计划重新启动。
2011年,核能占中国总发电量的比例还不足2%,这在利用核能的世界各国中是最低的。然而,中国拥有26个在建核反应堆,占世界新建核反应堆的近40%。
但是,中国的核能产业对2015年核电产能提升至4000万千瓦的新目标缺乏热情,因为国内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不允许在内陆地区新建核反应堆,而且未来三年里只有沿海省份的少数核反应堆能够获得开工许可。
规划还明确指出,中国的新建核反应堆必须遵循“世界最高安全标准”。鉴于早些时候有报告称中国国内自行设计的第二代CNP300核反应堆以及属于二代改进技术 的CPR1000核反应堆都达不到2004年发布的国内安全标准,新规则坚持要求应采用“第三代”技术来建设新的核电站。这类最先进的核反应堆包括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的AP1000技术和阿海珐集团(Areva)的EPR技术。中国要将进口的第三代核反应堆设计完全本土化仍任重而道远,因为国内所有的第三代核反应堆——包括四个AP1000和两个EPR仍在建设中。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中国已经加快了核电出口的努力。在该背景下,中国核电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确保其潜在的核电出口交易拥有严格的安全保障后盾。
近期,中国核电公司试图进入英国核电市场未果,这也表明了它们在海外扩张中面临的挑战。由于受到德国决定在2022年之前逐步淘汰核电的压力,德国公用事业公司莱茵集团(RWE) 和意昂集团(E.ON)于2012年三月宣布出售Horizon——这两家公司原计划通过该合资公司在英国建设总产能达600万千瓦以上的核反应堆。
在中国国有核电企业雄厚财力的吸引下,西屋电气公司与中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组队,阿海珐集团则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分别在英国进行竞标。
由于新建核反应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加之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以及中方参与可能面临的政治方面的抵制,这两大联合体最后都退出了竞标。即便如此,该案例很好地展示了中国核电企业走出国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了克服技术储备方面存在的短板,中国核电公司必须与国际领先的核电企业合作,不断探索参与海外项目的机会。
除核技术出口外,中国还是国际铀贸易和勘探的重要参与者。由于仅一个100万千 瓦的压水反应堆(中国最主流的核反应堆型)就需要消耗169.45 到190.11公吨的铀,那么到2015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核电产能大致相当于每年要消耗约7500-8000吨的天然铀。据估计,中国每年的铀产量约为1000吨,缺口还需从国际市场上购得。
鉴于核安全对全世界的重要性,中国公司应与国际领先的核电公司合作,寻求更多参与海外项目的机会。为了能够给国内数量不断增长的核反应堆提供燃料,中国政府还应鼓励本国核电工业去海外市场寻求稳定的铀资源供给。
本文最初发表于《中国日报》(China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