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应对缅甸危机

近三个月来,缅甸一系列的佛教徒反穆斯林种族暴力冲突迅速蔓延。尼赫鲁认为此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穆斯林少数民族在缅甸没有合法地位。

由出版
东亚论坛
 on 2013年4月23日

源文件: 东亚论坛

对缅甸来说,最近三个月可谓风云突变。发展一贯平稳良好的经济态势,如今却被种族流血冲突笼上了一层阴影。

最近的这次暴力冲突发生在缅甸中部地区,这再次表明,吴登盛总统及其政府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是何等错综复杂,在政制变革时期确保法律权威和秩序稳定是何等迫在眉睫。对缅甸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迅速行动起来,弥合这次新的国家创伤,对少数民族加以保护,继续推行去年大刀阔斧启动的国家建设这一重要任务。

最近发生在佛教盛行的中心地区的一系列反穆斯林暴乱造成43人死亡,93人受伤住院,还有超过13,000人被迫迁居。暴乱大多发生在冲突最为激烈的密铁拉(Meiktila)。现在看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态势已经趋于缓和。但其蔓延速度很快,加之暴乱地区邻近仰光,都使得国内外的决策者意识到错误的宗派方针正在使国家走向分裂。自去年发生在罗兴迦族穆斯林社区的袭击事件后,暴力冲突死灰复燃,接踵而至且愈演愈烈;那次事件造成180人死亡,约100,000人流离失所,其中许多人至今仍滞留在难民营中。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暴力冲突,缅甸政府必须确保为全国各地的穆斯林少数民族提供保护,即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冲突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吴登盛总统已经发出警告说,他准备动用军队来平息任何可能再度发生的暴力冲突。如果事情当真发展到那个地步的话,他应当确保安全部队先发制人,不论种族成分和宗教信仰为何,一律一视同仁,以保护那些遭受迫害的群体。与此同时,对于煽动宗教仇恨者应当采取断然措施加以制止,言论自由绝非煽动暴力的借口。

缅甸政府应当积极支持佛教徒和穆斯林社区开展对话(近期在仰光由缅甸和平研究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咨询委员会举办的跨宗教会议就曾这样呼吁过),并为暴力冲突中遭到破坏的私人与公共财物的重建及恢复工作提供协助;此外还应当妥善安置那些被迫逃离家园的人,允许他们自由迁徙以便寻找工作;对于来自国际社会的经济援助和组织援助应当持欢迎态度,并允许国际人道主义组织进入受灾地区开展救援工作。

此外,缅甸政府还需从根本原因入手,以彻底解决此类暴力冲突事件。穆斯林没有法律地位可言,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世世代代在缅甸繁衍生息,甚至更久。由于未得到国家的承认,他们不享有任何法律权利,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很容易遭到攻击,攻击者亦不会受到法律惩处。应务必确保少数民族得到承认并拥有法律权利,这是走向和解与和平共处的漫长征程的第一步。

缅甸政府正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8月,缅甸建立了一个由27名成员组成的若开邦调查委员会,负责调查去年发生在若开邦的、针对罗兴迦族穆斯林暴力事件的原因,并就怎样避免未来再发生此类事件建言献策。委员会主席已将最终报告提交总统。

这份报告可能涉及此次危机事件诸多方面的解决办法,其中两个方面值得仔细推敲,其一是确认一种鉴别流程,通过它为那些具备在缅甸居留资格的穆斯林提供法律途径,以使其获得永久居留资格和公民权利。制定此流程需了解的是,缅甸居民并不具有像其他国家居民所拥有的证明其居民身份的文件(例如出生证明);所以对于那些寻求在缅甸居留或获得缅甸公民身份的人,政府应将证明文件的标准适当宽松化比如就学记录,甚至是缅甸公民提供的附誓书面证词等证据。

此份报告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加快发生暴力事件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提出的建议措施。暴力事件发生在欠发达地区绝非偶然,贫困和绝望为沮丧和愤怒的滋生提供了沃土。贫困和绝望经常会转化为群体暴力行为,而暴力行为的攻击目标就是那些最欠缺自卫能力的群体,该群体在缅甸即指居于少数地位的穆斯林。要使这些地区实现发展,任重而道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缅甸是一个贫弱且资源匮乏的国家。加速发展进程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通过交通运输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将这些地区与商业中心联系起来;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允许其人民在国内自由迁徙,以便寻找就业机会。

但缅甸若总是疲于应付种族冲突的话,则上述任一项都无法实现。维持国内各民族群体的和睦共处,是今日缅甸必须应对的头等大事。民族多样性是缅甸的一笔宝贵财富,但绝不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通过为各民族群体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缅甸就可以为未来的和平与繁荣奠定基础。

本文最初发表于东亚论坛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