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中国的远洋梦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首次远洋航行,标志着中国海军已从60多年前那支微不足道的武装力量转变成可以在改变太平洋和印度洋军事力量的平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由出版
《印度快报》
 on 2013年4月24日

源文件: 《印度快报》

当中国唯一的航空母舰“辽宁号”整装待发并准备在今年驶向远洋之际,亚洲和世界各国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在一夜之间突然具备了远洋兵力投送能力。

中国在其喜马拉雅山一线的边界地区军事力量快速实现现代化,使得印度疲于应对。这一点我们已经从有关的事件报道中获悉:一支解放军小分队深入印度声称属于其领土10公里之远,并在那里安营扎寨。但印度无法对中国海上力量崛起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坐视不理。

在经过多次近海试航以后,中国于上周宣布,在上周二暨中国海军成立64周年之际,“辽宁号”将进行首次远洋航行。“辽宁号”标志着中国海军已从60多年前那支微不足道的武装力量转变成可以在改变太平洋和印度洋军事力量的平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在中国军队政治目标的巨变中,中国海军独领风骚。迄今为止,解放军的核心任务集中在国内安全和国土防御上。现在,中国军队的目标还包括保护中国在国外日益增加的利益、对地区政治安全施加影响以及促进国际和平事业。

对中国来说,要表明其实现这些新目标的政治意愿,“辽宁号”是不二之选。对中国人民来说,第一艘航空母舰也是他们的骄傲。“辽宁号”已经成为强有力的爱国主义凝聚的象征,国际舞台上大国意识觉醒的催化剂。虽然西方国家的分析专家对“辽宁号”嗤之以鼻,认为它不过是个徒有其表的花架子,与成为真正的战斗平台还相距甚远;但“辽宁号”所取得的每一项进展都让中国人民欢欣鼓舞。

反过来,在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的问题上,中国海军官员行事颇为审慎且自信。“辽宁号”大副刘志刚上周向中国媒体透露,与国际各方的估计相比,这艘航空母舰具备作战能力的速度要快得多。

据说除“辽宁号”以外,中国海军还在自行设计建造两艘航空母舰;中国也计划建造第四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对中国来说,拥有航母或许为时较晚,但很快就会拥有多艘,其数量会让人印象深刻。

对中国领导层来说,“辽宁号”在历经多次海上试航后于去年正式服役,这与面子无关。现如今,这样做是为了履行中国军队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是大约十年前由中共领导层确定的。

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宣称,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乃是中国最高战略要务之一。新的政治指示,在一定程度上与捍卫中国在东海和南海辽阔海域的领土要求有关,此外还强调了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的海洋安全的核心地位。

上周发布的最新版中国国防白皮书,对中国有关海洋问题的新关注点进行了阐释。白皮书说,海军“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战略上,在使中国成为海洋强国上”自然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在白皮书中,与此相联系的,关于中国军队“捍卫海外利益”的职责的那一部分是首次出现的。“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海外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涉及海外能源资源、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交通线(SLOCs)、海外中国公民以及紧急救援等,对于肩负维护国家利益和履行国际义务的人民解放军来说,已经成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重视海外利益已经在中国军队近期的某些行动中体现了出来。自2008年年底以来,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执行打击海盗行动。在2011年年初的利比亚危机中,海军和空军执行了自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平民撤离行动,将35,860名中国公民送回家乡。

建立远洋行动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军队的主要目标。除航空母舰外,中国海军还在寻求获得大型登陆舰,这类舰船只能运载部队抵达外国海岸,并有搭载的直升机为执行任务时提供支持。中国海军三大舰队各有一个海军航空兵师以及对两栖作战训练有素的海军陆战旅。这份白皮书将“战略预测”确定为空军的一项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具备远程运输机、练习跨战区快速机动能力以及实现空降师的现代化。白皮书指出,中国军队正在为实现“陆空一体化行动、远距离作战演习、快速突击和特种作战”等进行相应的准备。

中国发展远征部队是其新政治意图的固有成分,该意图即在遥远的陆地与海洋“有效地执行非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国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执行救灾和人道主义任务的次数与日俱增,这有助于增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的话语权。

白皮书还指出,通过进行联合演习与训练,解放军与其他国家的军队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的国防外交还包括向伙伴国家提供军事援助、发展特殊政治关系以及在驻地建设军民两用基础设施,这对中国军队的远程行动至关重要。

中国逐渐展现出的外向型军事定位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的利益已经远远超出其国界范围,因此部署军事力量很自然成了可以预见的事情。然而这种可预测的发展变化将带来重大影响,以至于中国的邻国以及其他军事力量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本文最初发表于《印度快报》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