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协议与悬殊

辛格总理近期对中国的访问促成了包括《边防合作协议》以及跨界河流合作在内的九项协议的签署,并给人留下了中印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印象。但格拉尔认为这次访问最多只是对现状的制度化。比如《边防合作协议》中的承诺并没有在实际上解决边界问题。拉格尔进一步指出,更令人担忧的是签署此协议的地缘政治背景,即中国长期以来以巴治印的战略,以及中国在东南亚频繁的外交攻势所带来的威胁。针对如何改善中印力量不对称的现状,格拉尔认为印度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外交优势。

由出版
印度快报
 on 2013年10月29日

源文件: 印度快报

从各方面来看,曼莫汉•辛格总理上周的中国之行可谓成功。这次出访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新德里仅几个月之后,给人留下了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印象。此次访问成果颇丰,共签署九项协议,其中包括在印度备受关注的《边防合作协议》和加强跨界河流合作协定。但仔细一看,这次访问最多只是对现状制度化。更有悲观论调认为,它反映了印度区域形势的弱化。为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印度应与邻国加强伙伴关系,而中国定会采用同样战略。

本次达成的《边防合作协议》已是1993年以来的第五个,双方承诺实行“最大限度的自我克制”。协议规定,任何一方不得使用军事武力打击对方。双方均必须向对方通报沿边境巡逻行为,并将确保在中印边界地区未达成共同谅解的实际控制线地区不跟踪或尾随对方的巡逻部队。

此协议并没有解决边界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只是对现状的一种制度化。从曾经宣称 “边境侵犯”到事实上的容忍,印度态度的转变一直饱受批评。尽管双方将此协议当作确保边境地区安全的一种手段(诚然,自1975年以来双方从未动过一枪一弹);但从根本上讲,它更是处理双边关系的一种政治工具。协议对未来潜在冲突起不到任何作用。边境地区的安全仍取决于未来两国之间的政治局势。不过,面对双方扩建军事设施和增加部队,《边防合作协议》依然是应对边境冲突发生的一个现实且务实的方案。

也许更令人担忧的是签署边防协议的地区背景。中国继续推行以巴制印的长期战略;就在辛格访华前几天,北京宣布将再次向巴基斯坦出售两个核反应堆,以协助其扩充战术核武器军火库。此外,印度不能无视中国在东南亚频繁的外交攻势。习近平最近访问了马来西亚,而李克强在出席东盟与东亚峰会之后,又到泰国和越南访问。经过多年的持续紧张,北京正在试图改善与南方邻国的关系,并为这些新合作伙伴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但是,东盟各国之间现有裂痕也因此扩大。此外,对于中国在该地区出口武器的目的,新德里已越来越表示怀疑。

这种战略可能主要不是针对印度(观察家们着重强调了中日在该地区日益加剧的竞争),但它会影响印度的所有东盟伙伴。在评论辛格的访问时,中国分析家们着重强调中方在边界问题上对待日本的对抗态度与中方对待印度的体谅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且强调了印度外交政策的独立性。这几乎不可能是一种巧合,而显然是试图将两者分别对待。作为印度的传统战略和国防合作伙伴,俄罗斯已不太可能鼎力相助;这是因为它需要出口武器来维持本国的国防工业,并其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武器供应商。

中印两国的经济关系也成了全球经济危机的牺牲品。两国间的相互出口在2012年遭受损失,但中国对印出口只减少了5%,而印度对中国出口却减少了约20%,贸易赤字大幅增加,不可持续性继续增高。为弥补或至少减少差距,中印两国已决定探索在印度建立中国工业园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的可行性。但是,这些项目都不可能迅速实现,巨大的贸易不平衡仍会持续下去。

目前,除了拖延时间外,尚不清印度有任何其他回应。解决当前中印力量的不对称并不容易,因此,在其更多邻国当中,印度还无法赶上中国的影响力。无论在2014年举行的人民院选举会产生怎样的政府,它都不可能出台更有力的战略防御措施和更具活力的经济增长计划。

不过,印度仍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外交优势。近几年来,东盟和东亚伙伴都在不断要求新德里更多地参与地区事务,尤其是目前的安全事务。印度一直谨慎行事、不与中国结怨,大多数印度分析家欣然承认新德里不可能与北京公然对抗。中国明白这一点。新的中国领导层似乎仍在发出矛盾信号,既表明它在边界问题上不会做出任何实质性妥协,但同时又希望与印度建立一种非对抗的两国关系。这种信号可被解读为北京希望新德里明白它渴望和平,但同时又希望由中国来定义这种和平关系。

也许还应该给印度提个醒,帮它回忆最近的历史。正是新德里与华盛顿恢复邦交,才促使中国寻求与印度改善双边关系。如今,华盛顿的选择又一次影响该地区的局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不明正在对中国有利,因为区内各国都在权衡利弊。因此,除了加强区域合作、满足伙伴意愿以防止自己遭到美国孤立之外,印度似乎别无选择。在此过程中,新德里绝不会放弃它奉行的战略自主权——但它意识到,在借用外力时,自主决定权比独立行动权更重要。

此文最初发表于《印度快报》。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