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改革力度决定中国复兴进程 唱衰中国不准确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清华大学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相信,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作者 学通 阎
由出版
《瞭望》新闻周刊
 on 2014年3月10日

源文件: 《瞭望》新闻周刊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日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清华大学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相信,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当然,依据历史惯性进行预测并不意味着他要否定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恰恰相反,在他看来,大国领导者的改革能力对未来十年国际格局的变化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国际格局是随着大国综合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实力,而政治实力的核心是领导者实施改革的能力。”他说,这也正是他敢于对中国作出乐观预测的重要原因。

问: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总有一些声音一直在“唱衰”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声音?

答:从2008年开始,不断有一些预测认为中国经济很快就要衰退,作出这种预测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一些人认为,一国经济高增长的时间是有极限的,因此中国不可能永久地保持高增长。另一个是历史经验,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经济高增长时期都没有超过30年。

然而,这种预测已经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之所以出现错误,是因为预测者的两个依据不科学。

首先,“物极必反”是个哲学原理而不是科学依据。由于这个“极”没有客观标准,因此中国经济高增长持续多少年才算达到“极”这个“必反”的转折点就完全由主观想象决定了。可以将中国经济高增长持续30年视为达到极限,也可将持续50年视为达到极限,甚至可以将更长的时间视为极限。

第二,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也是不科学的。日本的人口规模不到中国的1/10,亚洲四小龙的人口规模更小。以这些经济体的高增长历史经验为依据来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其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如果准确了反而是难以理解的。这如同以狗或兔子的寿命为依据预测大象的寿命,其预测不准确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问: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答:未来十年,中国综合国力能否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取决于中国能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经济有望再保持十年高增长,而且有可能再为其后的十年实现年均5%以上的稳定增长奠定基础。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想不想改革以及有没有改革的空间。

首先,我认为,对于新一代领导人而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使改革开放成为融入他们血液的政治信仰,所以改革的意愿非常强烈,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其次,目前中国仍有很多部门的改革还有待启动,社会力量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仍有足够多的领域可供改革开放,回归给社会,而每个领域的改革开放都可以大幅促进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

问: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抱有戒心,近年来明显加大了对中国的“围堵”,你认为中国发展进程能被阻止吗?

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中国的围堵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但中国的发展停止了吗?没有。要知道,当时发达国家实力远大于今天,如果在那个时候都阻止不了中国发展,那未来当然就更加不可能了。

原因就在于中国一直在不断改革,而西方国家的改革意愿和力度相对较弱。而改革对提升一个国家的实力具有相同的作用,哪个国家改革得快,哪个国家就能赢得战略竞争,反之则走向相对衰落。

历史上,许多一度辉煌的帝国都走向了衰落,其具体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因自负而不愿进行根本性改革很可能是个共同原因。因此,干扰或阻止中国发展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本文最初发表于《瞭望》新闻周刊。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