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1月发表演说号召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并促进文化外交,同时提升中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在问答专访中,张利华解释了中国重点发展软实力的原因与方式。
- 习近平主席演说的重点是什么?
- 中国为何会选择在此刻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这一举措是如何与习近平对中国的长远规划相适应的?
- 习近平为何要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他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愿景是什么?
- 习近平主席怎样倡导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 习近平的讲话中还提到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具体包含哪些政策呢?它们又是如何与中国发展软实力的政策相适应的呢?
- 在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中国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公民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 中国在发展和重振其国家形象的同时,民族主义情绪也在不断滋生。中国应该如何抑制和处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演说的重点是什么?
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中国软实力、提高国家形象将是中国政府所优先考虑的。习近平将“中国梦”定义为中国人追求民族价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他认为,中国应该将“中国梦”发扬光大。此外,他号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发展中国的文化创新力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国为何会选择在此刻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这一举措是如何与习近平对中国的长远规划相适应的?
我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将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习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表述了一种愿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于21世纪下半叶实现。这种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而且还是文化软实力的。如今中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我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综合实力的“大国”。为了完成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国必须提高其文化软实力。
第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权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一场历史性的转变。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东方不亮西方亮”,风水轮回转。我认为,整个东亚地区在21世纪可能逐渐会成为全球经济、贸易与金融的中心。这一次的权力大转移,即东方国家的“蓬勃兴起”与以往的权力大转移不同,相伴随的并不是战争和暴力掠夺,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合作、碰撞与融合。因此,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就在这次权力转移中突显出来,中国的软实力提升将决定其是否有资格成为世界大国。
第三,历史上,中国在强盛时期就有文化辐射的传统,如汉唐盛世时期,中华文化辐射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中华文明圈”。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中国政府希望再次将中华文化的和平与和谐思想传播到世界。现在的中国政府推崇儒家文化“德治天下”的思想,并希望这种思想能帮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融入世界。
习近平为何要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他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愿景是什么?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西方人给中国政体贴上了“专制”或“独裁”的标签。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所改观,称中国为威权主义政体、市场转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或者新兴大国。如果中国能够塑造和平与和谐的国家形象,那么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可能会大为改观。
习近平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文明大国形象,二是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其一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共存的文明大国形象;其二则着重展示中国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加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习近平主席怎样倡导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习近平谈到他将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愿景,从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公正、平等;第二是当代西方核心价值观,比如自由、民主与法治;第三是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包括和谐、厚德、包容等。
习近平同时提到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即指中华传统文化中至今仍有积极作用的价值理念,如和谐共存、和而不同。与西方强调竞争与斗争的“丛林法则”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平、合作、互利、共赢,这些价值观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习近平的讲话中还提到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具体包含哪些政策呢?它们又是如何与中国发展软实力的政策相适应的呢?
近十年来,为了提高文化单位的效率及竞争力,中国文化部推行了文化体制改革,将国有文化单位推向市场,让其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一方面,国家给予文化单位的财政补助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也促使文化单位创造出一些真正让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例如北京电视台《养生堂》、《选择》等节目。
过去,只有得到政府的指标,文化单位才能出国演出。文化体制改革后,这些单位积极与国外联系,主动寻找全球市场,将中国文化传播给国际观众。我们知道单纯的模仿是不会有市场的,只有传播一些新颖而独特的文化产品才可能获得成功。
在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中国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公民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不论是中国的文化外交,还是其对外文化交流,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公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外交指的是政府开展、主导或支持的对外文化活动,对外文化交流则是指民间、个人、社会团体对外进行的文化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展,也经常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尽管两者的主办单位不同,两者的参与主体都是社会团体、公民和新闻媒体,由社会团体和公民进行演出或举办展览,由新闻媒体对活动报道宣传越来越多。这样的活动包括2010上海举办世博会,以及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在发展和重振其国家形象的同时,民族主义情绪也在不断滋生。中国应该如何抑制和处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
在综合国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肯定会增长,民族主义情绪也会上升,中国政府应当将其纳入“和谐文化”价值体系之中,不能让民族主义情绪走向极端。
中国的和谐文化强调“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传统中的阴阳辩证法与和谐思想,能够把民族主义情绪控制在理性、爱国、兴邦、保家、卫国的范围之内,防止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
本文系“中国观▪观中国”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