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放缓是否已经触底,其金融体系是否正在走向崩溃,中国观察家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从占GDP的比重来看,信贷与债务在不断激增,因此有人认为中国危机一触即发。但这个观点,绝非无懈可击。
更可能的情况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不断慢失血,但定期的小刺激仍会收到疗效。北京如能对症下药,最终就不会以危机收场,而是能建立一个风险意识更强的金融体系,将7%的可持续年增长率维持到本年代末。
中国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债务总额情况是最糟糕的。自2008年以来,该数值大幅增长,并在2013年达到了GDP的210%左右。与全球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和英国、亚洲金融危机前的韩国或十年前日本衰退时的40-50%相比,这种膨胀速度高得惊人。更悲观的分析家预计,中国目前的债务利息负担占到了GDP的12%,随着债务占GDP比例继续上升,这个数值将在2017年达到20%左右。他们认为,清算的日子虽然不是明天,但只消几年终会到来。
较为乐观的观察家指出,中国的债务虽占到了GDP的约210%,但并非高得离谱。这个比例与周边的台湾地区、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十分接近,且比发达经济体要低得多——他们的债务近几年已超过GDP的300%。但是,尽管债务水平不会构成威胁,但中国崛起的速度和程度势必受到影响。
即使这种观点正确,中国与此前遭遇类似危机的国家也有所不同。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成功阻止了经济急剧下滑,其债务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聚集。
在其他危机国家,信贷激增却是由财务状况长期恶化,最终瘀积不治所造成的:对外借贷过度、经常账户赤字上涨、慢性财政赤字加剧了汇率高估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融资。
中国出台刺激政策,促进了建筑业蓬勃发展,许多人将由此产生的债务激增看作是一种房地产泡沫。房价大幅上涨,另一种解释是市场正在试图建立适当的资产价值,而这在以前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是隐性的。
十年前,中国开始实行住房私有化;而在此之前,并不存在房地产市场。就此观点而论,信贷激增可被看作是金融深化的表现,而不是产生了严重的债务问题。
信贷激增也并非总是坏事。虽然它几乎是所有金融危机的前奏,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报告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信贷激增会导致金融危机。平均而言,1970年至2010年出现信贷激增的国家,其人均收入增长比没有此问题的国家高出50%。
此外,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被信贷激增拖垮,忧心者不必如此悲观。注重转变投资结构(以项目促增长,而不是购买土地)、改善经营状况(尤其是满足上涨的全球需求)以及进一步稳定楼价,都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信贷增长将趋于平稳。
悲观者亦可放心:除债务激增外,中国几乎不存在其他金融危机诱因。其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2% ,外债只有GDP的10% ,外汇储备达到GDP的40% ,且人民币估值合理(如没有被低估的话)。
同样,中国的银行拥有很高的流动性,其贷存比为70%,只比正常值稍低;并且对波动的批发融资依赖十分有限。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很少遭到冻结。
在任何主要经济体中,高储蓄率对经济都会起到持续的缓冲作用。即使考虑到地方政府最近发生的债务激增,中国总体仍保持了一个相对健康的运行状态。
中国虽然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但国家财力将会缓慢失血,银行不良贷款上升。日益频繁的债券违约和影子银行市场也会接踵而来。这个过程十分混乱,但不足以使经济脱轨。
中国政府是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一揽子生产力促进政策来为经济止血,还是任由金融体系血尽而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本文最初发表于《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