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
引言
2013年6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美峰会。在会议期间,中国主席习近平指出“当前,中美关系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1。在过去四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都经历了迅速发展,这确实给中美两国政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两国相互依存度、紧张态势以及互不信任都不断加深的今天,两国政府要面对如何处理新兴强国与现状大国关系的问题。
在近四十年前,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实现了“跨太平洋的握手”2,开始构建期望中的可持续且具有建设性的双边关系。时任领导人无法预见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美关系就成为了世界上最为活跃、最受瞩目且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自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不乏共同利益、远见卓识以及超群领导,这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也对世界人民有所裨益。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中美关系转折点其重要性与挑战性丝毫不逊于1979年历史性转折。事实上,历史证明,会造成不稳定的竞争是难以避免的。然而,中美双方都很清楚构建强有力的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有何益处。本文概述了构建新型中美关系的必要因素。新型中美关系会使两国和平过渡到下个发展阶段。本文指出,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要求中美两国采取新型互动模式。新型中美互动应做到公开坦诚,双方首脑共同参与,且在两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着眼全球。
中美关系之回顾
如今,媒体将中美关系塑造为深陷分歧并终将走向冲突。媒体以零和角度阐述两国关系,中国获得任何利益都是以美国的损失为代价的,反之亦然。从美国国会到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国的崛起都被描述为对美国优势地位以及长期目标的威胁。而反观中国,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也被主要理解成遏制中国发展的行为。
要准确分析中美关系的当前状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评估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在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多年中,中美两国之间少有联系或交流,无论是在商业、学术、政府或是其他领域都是如此。直到乒乓外交时期以及19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秘密访华,中美两国的领导层才开始通过第三方国家,如巴基斯坦,进行沟通,发送官方消息。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邦交正常化,这距今不过34年。自此,中美两国建立了逾90个双边政府间对话与磋商机制。3如今,每天有近1万人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当前,有近19.4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2010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起了“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旨在增加留学中国的美国学生数量(当前在华美国留学生达2.6万人)。42012年,中国在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达65亿美元,两国贸易往来数额逾5360亿美元。5
毫无疑问,中美双边关系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发展过程却也是跌宕起伏:1979年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美国,带来了无限欢欣;而1999年,美国战斗机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又使两国关系陷入紧张。中美关系这段相对较短的发展历史却经历了大量不确定性、紧张、挑战甚至是危机。但一路走来,中美两国成功维持了具有建设性的双边关系,而且还在不断进行改善。
中美关系未来仍会面对严峻挑战。中国针对美国贸易与商业机密的黑客行为危及美国经济复苏以及双边贸易关系。在东中国海与南中国海上发生的领土纠纷也危及着两国的安全沟通与合作。如果中美两国要想在共同面对的全球挑战方面取得真正的成果,那么两国政府需要采取新型合作模式。这些挑战包括核扩散、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复苏以及中东稳定问题。
然而比起关注于中美关系中的具体导火索,中美双方更应该评估中美关系的长期表现,类似于对于股票市场表现的评估。虽然说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有起有伏,但整体的发展趋势仍是积极的。近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参谋长戚建国也发表声明回应这一观点:
我们应该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待大国关系的发展,尤其在面对中美关系发展时具有战略远见。如果我们只盯着未来三五年的内的问题,分歧会超越彼此间的共同点;而如果我们关注未来10至20年的发展,那么共同点就会多于分歧;如果我们可以看远一点,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共同点。6
确实,只有中美双方都认识到两国关系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而且可能会遇到重大挫折,新型的中美关系才能继续带来长期收获。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美两国的利益和命运都深深地交织在了一起。
打造新型合作模式
在两千年前,在检视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伟大的希腊史学家修西得底斯写道“是雅典的崛起与因此给斯巴达带来恐惧使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确实,自1500年起,有关崛起大国挑战现有大国的15个案例中有11个都引发了造成不稳定的冲突。7
由于意识到中美两国也有可能会陷入同样的困境,中国领导人提出要为中美关系打造新型战略框架,也就是“新型大国关系”。2012年2月,当时任中国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问美国时发表讲话,敦促中美双方在以下四个领域采取切实行动:促进相互理解与战略互信;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深化互利共赢合作;加深在国际事务与全球问题上的协作。8然而,构成这一战略框架的具体要素依然不甚明朗。
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3月,中国经历了十年一次的领导层换届,这加速了新型合作模式的发展进程。习近平主席比历任中国主席都更具信心。自习主席履新以来,他已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中国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平等待遇,充分反映中国日益加强的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实力。除新型大国关系以外,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了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概念,希望全体中国人民的这些目标可以获得国际尊重与认可。
然而,当太平洋两岸的专家与官员忙于填充中美新型合作模式框架时,仍有一些人对于中国的提议表示厌烦,持怀疑态度。很多美国官员担心,中国所提概念是为了迫使美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创造中国的势力范围,同时使美国接纳中国政府所提的中国利益。他们认为新型模式并不会奏效,若使之成为中美讨论新模式的起点,或者期望这会改变两国的一些长期历史性分歧,比如说台湾问题、贸易问题以及人权问题,只会遭遇失败。在以上许多问题上,包括台湾问题在内,中美两国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时起,便各自保留了意见。
中美两国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分歧应该得到积极解决,而不应回避。但双方都不应期待对方的原则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历史,也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而且两国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上述这些差异并不一定会引起对抗。新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如是解释说:
我们可以寻求“和而不同”以及“求同存异”。我们可以增加协作,妥善管理这些分歧,这样这些分歧不会影响中美关系的主流发展。我们可以在一个健康、稳定且不断发展的中美关系中解决这些不同。一些不同点,比如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给两国提供合作机会。9
领导间的良性互动意味着双方不仅要探讨可以进行合作的领域,还要对有分歧的领域进行沟通。进行这些对话的前提是尊重彼此的观点与国内政治约束,以及对哪些目标可以实现有清晰现实的认识。要想在这些领域取得进展需要时间和耐心。
中国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在中美关系中的影响力有所增加,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更是如此。中国政府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可以获得美国的平等待遇。对于很多美国领导人来说,这样的双边关系还不成熟。但美国需要对自身的政治、经济以及价值体系的优势有信心,也要对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稳固领导地位有信心。如果美国想要在应对一些世界最为紧迫的挑战方面取得进展,那么别无选择美国只能与中国进行合作,并要寻求更为紧密的合作。此外,这样的动态可能会因为中国经济的放缓与美国经济的复苏而发生变化。中国领导人正在采取艰难措施,使中国不计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向更为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变,这也可能导致中美关系的动态变化。
对于新型战略概念,中国政府也有自己的关切,换句话说,中国政府从一开始便主动提出,中国有义务确保该提议不只是政治辞藻而已,而是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与进展。崔天凯大使也认同,构建新型关系“不仅是口号,更是共同的责任,对整个国际社会以及世界的责任。”10虽然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巩固了自身在国内不同团体中的可信性与合法性,但他可能会发现他的外交政策选择十分有限。如果习近平不得不展现其外交选择,并避免在重要事务上向美国妥协,这可能会打击美国参与新型合作模式的积极性,并有损美国对此的认真态度。对于美国官员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未来几个月中了解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这样美国领导人才能努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安纳伯格庄园中美峰会
由于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当前的紧张态势以及战略不信任都困扰着中美双边关系发展,2013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主席习近平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进行了会晤。本次会晤的非正式形式给两位领导人提供了机会来建立密切交往,为改善中美关系定下基调,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国内、双边以及国际视野。这次中美峰会给两位领导人提供了一次宝贵且必要的机会来进行坦诚公开的对话,同时开始深化彼此互信,为持久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提供基础。如果中美两国想要取得真正的进展,那么两国领导人就必须全身心投入改善双边关系,确定两国可以合作的领域,并为两国官员树立榜样。只有中美两国的最高领导才能起到这一作用。
在本次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再一次提出要在中美两国之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想法。尽管各种报道和总结有不同看法,但奥巴马总统并没有拒绝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新框架。事实上,在该峰会期间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总统提到了该项提议,并解释称美国愿意在互惠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与中国建立一个新型国家间合作模式。美国领导层认为奥巴马的表态是态度积极的表现,表达了美国有意愿探索该种新型大国关系,而一些中方人员则有不同看法,因为奥巴马总统在表述时使用的词语略有不同。
美方并不是拒绝中方的提议,相反,奥巴马总统与美国高层领导都已表现出认同,认为如果要想达成新型合作模式双方需要认真积极地采取措施。不过,虽然很多中国官员在具体实施这一提议之前都倾向于纠结具体的措词或定义,但美国官员则非常注重要达成理论上的合作模式需要采取哪些过程进行哪些合作。美国方面所感兴趣的是如何将概念转变为实际努力来加深双边合作。一旦中美两国找到方式进行良性而非造成不稳定的竞争,一旦中美两国的合作与沟通方式可以体现新型大国关系,那么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才名副其实。毕竟,只有当新型关系真的可以带来合作、防止冲突时才具有意义。实际的发展进程与切实的成果才是最为重要的,而不是官方对这一概念的定义。
这不是第一次有关定义的争论妨害了中美合作的发展。2001年4月,一架美国的美国海军一架EP-3E电子侦察机,在南海上空与中国海军航空兵一架歼-8II战斗机相撞。除了其他问题,中美两国政府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不同看法,关于美国是否需要向中国道歉双方也存在分歧。随后,在近九天的时间里双方围绕着美国关于“道歉”的确切措辞而进行了外交谈判。最终,双方各退了一步,美国领导表示那并非官方道歉,而中国则声明美国已经进行了道歉。11
这样创新性外交使中美两国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可以解决危机,深化双边关系。在构建新型中美合作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两国也需要拿出类似的创造力。如果中国坚持要先得到美国官方对该概念具体措辞或定义的认可才肯开始实质性工作来实现新型合作,那么这一战略观念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奥巴马总统应该继续通过语言表达他愿意参与并支持新型合作模式,以此来表达美国对此事很认真。这样一来,中国可以确定美国确实接受了这一战略框架,而美国也可以专注于具体的实施过程。只有当中美两国达到这一平衡点并说服本国民众之后,我们才能开始把这一概念转变为现实。
本次中美峰会的目的并不是要实现重要政策突破或是发表新联合公报。期待通过本次峰会带来重要结果或是立即带来成果是不现实的。这次会晤最重要的成果是使中美两国领导有机会进行会面,并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进行高层讨论;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副院长包道格(Douglas Paal)将其描述为“蓝天讨论”(blue sky discussion)。12
从很多角度来说本次中美峰会都是成功的。峰会期间,中美双方一致认同朝鲜必须进行去核化,继续向朝鲜政府施压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双方还都认为解决朝鲜核扩散问题是中美可以“深化合作”的一大领域。如果中国坚持自己的承诺,那么在这方面将会取得重大成就。中美两国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意对减少氢氟碳化物(HFCs)排放量的方式进行探讨。
不过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其他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习近平主席呼吁奥巴马总统停止对台售武行为。他还反复强调了中国的领土主张,并为中国控制人民币的行为进行了辩护。近来有人爆出中国通过黑客行为刺探美国商业和军事机密,在中美双方谈论过程中并没能就这一最大问题达成一致。奥巴马总统警告称黑客行为有碍中美经济关系发展,而中国方面对此予以否认,并重申中国强烈反对黑客与网络间谍活动,中国本身也是黑客行为的受害者。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本次会晤为中美两国的政府带来了积极影响,给两国应对共同的全球与双边挑战提供了必要基础;使中美两国开始取得更为具体的进展,互惠互利;并改善这一重要双边关系。中美两国首脑都重申了深化合作与继续讨论的必要和愿望。但本次峰会仅是走向更为稳固扎实的中美双边关系的第一步。
新型中美互动模式
在打造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第一阶段必须要形成新型中美互动模式。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沟通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将会非常重要。过去,由于领导间少有密切关系、会晤缺乏开放氛围以及会晤时间有限等问题造成了两国领导之间的沟通主要是按照谈话要点照本宣科。官方对话的各种礼节使两国领导少有时间进行真正的互动。
真诚的个人外交可以为中方所提的新型大国关系奠定基础。但成功与否还要取决于奥巴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两位领导所要做的不仅是根据谈话要点照本宣科、公开探讨各项相关议题与关切事项,还要找出中美两国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进展。习近平主席已经开始采取行动破除中国国内的形式主义。去年11月,在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其中包括劝阻中国高级官员在会议过程中照本宣科,并指示他们讲话要更为直接明白。中国总理李克强与副总理王岐山也都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提议,要求中国官员讲话脱稿,只讲要点和关键理念,打开思路思考相关问题,这样就有更多时间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的方式也可以引导中美互动向着更为开放、更为直接且更具互动性的方向发展。中美双方不仅需要为正式谈话要点留出时间,还要为开放且互动性的交流争取时间。这并不会显得软弱或是天真。事实上,建立互信与避免不良竞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双方共同利益之所在。
中方的想法与倡议
此外,对于奥巴马总统来说重要且必要的一点是勾勒出习近平主席对于战略性和全球性事务的个人看法,尤其是在哪些领域中美两国能够且应该深化合作,比如网络安全、气候变化、核扩散、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贸易与投资。与习近平对国内的要求一致,在与奥巴马进行沟通时他应该做到“浅直”,使奥巴马知道可以在哪些领域上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过去,美国领导人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会列出一份很长的清单,包括了众多合作的提议和想法,但都是围绕着美国对于中美共同利益的看法所提出的。美国政府很积极也很愿意把可能进行合作的领域摆在桌面上进行讨论。但不幸的是,现实并不如人愿,中方认为采取这样的方式是因为美国有求于中国,希望中国帮助解决一些对于美国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中方看待这一问题的方式与美方的原本想法迥然不同,美国本来是真诚努力想要与中国制定出共同战略以解决共同问题,但中国却认为美国政府想要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作为次级合伙人发挥作用,最终只有利于美国发展(或至少是给美国带来的好处远胜于中国)。
只有通过开放的对话并提供自身的具体建议,中国领导人才能开始积极参与到与美国的合作当中,才能够说服国内民众此合作是由中国政府所推动的,并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利益。
民意与元首领导
中美两国的领导人以及公众对于中美双边关系的看法都存在着分歧。双方通常都过于关注中美关系中的紧张局势和分歧。奥巴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现在有机会来影响国内对双边关系的看法,同时可以改善处理这些问题的大环境。考虑到这两位领导人都完成了本国的政治过渡,双方都应该能够更直白地表达出中美合作会给本国国民带来哪些利益,而两国政府已经准备好开始进行合作。
崔天凯大使强调,我们两国必须“乐见对方的成功,而且愿意在对方的成功当中寻找和获得使自己成功的更好机遇。”13习近平主席可以强调美国投资以及美国保护的海域与贸易路线可以给中国带来哪些经济利益。尽管没有正式全面的安全结构,亚太地区在过去60年里一直处于和平与稳定。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与其邻国受益、崛起且日益繁荣。美国很乐于见到这些发展,这与美国对该区域事务的长期参与有着密切联系,而非必然发生的事。
而在经济领域,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一个强大且繁荣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的发展,同样,强劲的美国经济也有助于中国发展。去年12月,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谈及中美利益,两国的共同利益远多于分歧。他还表示两国的共同利益还在不断增加。
在2013年进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在《华盛顿邮报》上署名发表社论,奥巴马总统可以呼应他在文章中的观点。文章指出了中美合作有利于两国国内经济繁荣与增长,也有利于区域和平、稳定和发展:
中美合作造福两国人民。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中国广阔的市场为美国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2012年近70%的美国在华企业实现赢利……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位于美国加州的中海运西港池码头为当地创造了近万个就业机会,并被誉为“世界最绿色的码头”。14
奥巴马总统还可以像本次峰会之前那样,强调美国乐于见到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且中国的不断成功发展符合美国的发展利益。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太平洋大国。中国领导层需要放弃美国包围遏制中国的想法。2013年5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登普西陆军上将(General Martin Dempsey)访华,其间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尊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而且“亚太地区应该成为中美合作的平台。”15
全球发展议程
在正式建交的34年中,中美两国取得了大量进展,拓宽了双边合作领域,加深了两国领导与人民的相互理解,也进一步发展了双边关系。但在过去,中美两国主要关注于双边问题(只与中美两国相关的问题),双边发展议程上并不包括重要的全球事务。然而,今天中美两国的战略利益正越来越全球化。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样,中美两国的合作正处于转折点。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都在不断增强,对于国际事务也更具影响力。未来,中美关系会在共同合作解决关键全球挑战的过程中面对重要挑战和机遇。两国可以合作处理的全球挑战很多,而且还将越来越多。当前,可以合作的领域包括共同解决重要的核不扩散挑战,尤其是最为紧迫的伊朗与朝鲜的去核化、核不扩散问题;确保网络安全;共同合作解决主要的全球和区域安全危机,比如叙利亚危机;共同努力给国际经济体系带来稳定与增长;解决气候变化与其他环境挑战;确保能源供给的充足与安全;打击跨国犯罪;以及打击海盗行为。
要在应对上述这些全球性挑战时取得重要进展就需要中美两国的合作(合作方式要有利于中美两国)。进展和合作一直以来很难实现,因为两国存在误解,缺乏公开沟通。中国必须要更为积极,需要指明可与美国进行合作的领域并提出有关全球事务的具体建议。在旨在增加两国的相互理解与互信的新框架下,我们能够在重要全球事务上取得进展并获得成功。在取得一定成就后,我们两国领导将可以更好地说服各自国民,中美两国的合作有利于全球利益。
朝鲜核扩散问题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创造并保持了无与伦比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在近代史上都是空前的,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中国致富的一大结果就是其对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事务与世界人民息息相关。如今中国与以往所处阶段不同,自然其安全利益与发展重点也有所变化。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领导力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朝鲜的表现似乎更差了。朝鲜政府的挑衅行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危险、越来越难以预测。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朝鲜年轻(29岁的金正恩是世界最为年轻的国家元首)冲动的领导人发动了一系列会导致不稳定的挑衅行为,使该地区濒临战争。同时也凸显出中国变化的自身利益(安全以及其他利益)正遭到史无前例的威胁。朝鲜不断违抗中国的意愿,采取不计后果的行动,这危及着中国最西方保持的稳定。
年轻不负责任的朝鲜领导加上中国安全利益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中国政府对朝鲜政策有所改变。如果中国继续容忍甚至是适应朝鲜鲁莽的挑衅行为与危险的核扩散发展,那么中国将无法担当亚太地区安全的守护者。中国领导层将会发现如果中国不能抑制这个难以驾驭的邻国,那么中国将很难承担更多区域领导工作。中国不会感激美国在该区域增加安全参与,也不会愿意看到美国增加与其关键盟友的安全合作,但如果朝鲜先发制人进行核打击的威胁不能得到抑制,其导弹与核力量也不断发展,那么上述情况将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发展。最后,如果朝鲜继续违抗中国的意愿、损害中国的利益,那么中国领导人将会发现很难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所有这一切发生之时中国刚成立新一届领导层,新一届领导层似乎与过去的领导有所不同,并不未被长期以来的战略政策利益所束缚。
中国领导层似乎并不信任新一届朝鲜领导,这也许可以创造机会使中美两国更紧密更有效地就朝鲜问题进行合作。多年以来,中国作为六方会谈的主席国一直致力于解决朝鲜核扩散问题,在朝鲜和美国及其盟友之间扮演者仲裁者的角色。如今,很多中国学者指出,中美两国在朝鲜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两国可以通过合作增加该地区的稳定、安全与和平。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学者也强调中国的政策正在发生变化,而这并不是因为外界(意指美国)压力,而是因为中国自身利益的变化以及朝鲜不断增加的违抗行为。
如果中国和美国(以及其他六方会谈成员国)能够采取一致方式回应朝鲜的挑衅行为与鲁莽举动,那么这会是改变朝鲜行为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中国必须显示出其已准备好接受其他大国的帮助,这些大国已经准备放手不再管朝鲜问题。朝鲜问题是对区域和平与稳定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而通过共同合作中美两国将可以更好地在这一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不可一蹴而就,而且想要取得进展也需要双方加深对于彼此意图的互信与透明度。由于区域安全意义重大,所以我们不能错失良机。
总结
三十年前,构建中美关系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近些年,基辛格一直表示崛起的中国与占有支配力量的美国之间并不一定会发生冲突,两国间的竞争也未必会是零和。虽然基辛格认识到中美两国理念不同,对于例外论的看法也十分迥异,但他也表示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新型“包罗万象的互动概念”,那么我们则可以克服这些挑战。16这也是为什么打造新型中美互动模式对于新双边战略框架的成功如此重要。基辛格所提出的框架为“一种协商机制,允许中美两国在国际会议上详细阐释共同长期目标,并调整各自姿态”,这将会要求两国放弃照本宣科与怀疑,在共同处理全球事务时彼此坦诚,相互合作,达成有建设性的成果。指明在哪些领域可以通过合作取得进展将会非常重要,最终会使中美关系从延续34年的双边关系转变成为可以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做出贡献的大国关系。这样的新型合作将会提供最为有效的方式,帮助从整体上改善中美关系,并确保其保持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宫新闻署:《奥巴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双边会谈前的讲话》,2013年6月8日, http://translations.state.gov/st/english/texttrans/2013/06/20130608275758.html#axzz2YuJTjQxL。
2 同上。
3《杨洁篪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成果》,外交部新闻发布,2013年6月9日,http://www.fmprc.gov.cn/eng/zxxx/t1049263.shtml。
4 杨洁篪:《中美可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2013年7月9日,《华盛顿邮报》,http://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us-china-can-forge-a-more-cooperative-relationship/2013/07/08/937cc7a6-e5c6-11e2-aef3-339619eab080_print.html。
5 韩其洛:《2012年中国在美直接投资:暗淡投资环境下创纪录的一年》,中国经济观察博客,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12年12月28日,www.piie.com/。 http://www.piie.com/blogs/china/?p=2147。
6 戚建国中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对世界战略形势和我国家安全环境的认识与思考》,《学习时报》,詹姆斯•贝拉卡和丹尼尔•哈特尼特译,海军分析中心中国研究部编辑,2013年1月21日。
7 艾莉森和格兰厄姆:《奥巴马和习近平必须开阔思维避免典型陷阱》,《纽约时报》,2013年6月6日。
8《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2012年2月15日。
9 崔天凯:《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为“2013中美学术论坛”参会代表举办的午餐会上的致辞》,2013年6月14日, http://www.fmprc.gov.cn/eng/wjb/zwjg/zwbd/t1050516.shtml。
10 同上。
11 苏珊•劳伦斯:《中美关系:政策问题》,国会研究处, 2013年6月4日,http://www.fas.org/sgp/crs/row/RL30946.pdf。
12《习奥会面:创造历史的时刻》,包道格在“谈论国家”节目上的讲话,全国公共广播电台,2013年6月4日下午1点。
13 崔天凯:《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为“2013中美学术论坛”参会代表举办的午餐会上的致辞》,2013年6月14日, http://www.fmprc.gov.cn/eng/wjb/zwjg/zwbd/t1050516.shtml。
14 杨洁篪:《中美可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华盛顿邮报》,2013年7月9日,http://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us-china-can-forge-a-more-cooperative-relationship/2013/07/08/937cc7a6-e5c6-11e2-aef3-339619eab080_print.html。
15《邓普斯上将和房峰辉总长在北京的联合新闻发布会》,参谋长联席会议,新闻发布,2013年4月24日,http://www.jcs.mil/speech.aspx?id=1766。
16亨利•基辛格:《避免美中冷战》,《华盛顿邮报》,2011年6月14日,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1/01/13/AR2011011304832.html。
本文最初发表于《中国国际战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