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环球网
西方的误解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4年5月4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不愿被称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该文称, 2014年4月世界银行(World Bank)主办的“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发布信息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将在2014年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并说“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于报告所用研究方法的某些方面表示了保留意见。中国政府拒绝公布有关中国的总量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认可报告得出的结果属于官方统计数据。” 2014年5月5日美国《财富》双周刊网站刊发题为《为什么中国厌恶当第一?》的署名文章,作者在文中称,很少有国家会拒绝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称号。不过中国是个例外。一时间,“中国为什么不愿意被称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成为西方各大报刊热议的话题。
一些西方观察家认为,中国之所以不愿意被称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是因为中国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如联合国会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费、碳减排指标,不愿意被要求提供更多的发展援助等。还有西方人士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做好做与美国争夺世界老大的准备。笔者认为,这些看法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缺乏了解。
中华文化和谐价值观
如果从中国文化和民族认同的角度解读这一问题,也许会比较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
在中华文化里,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中国政府不同意用购买力评价计算的“第一经济体”结论,一方面认为这一计算方法不够科学,没有真实地反映中国的经济情况,如没有考虑到中国人均GDP的状况等;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世界第一”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中国文化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思想。这种文化孕育出来的思想告诉中国人,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不要自以为是、骄傲自大,不要张扬逞强,不要称霸世界。称霸世界只能得意一时,最终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自取灭亡。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领导人通常表现出不张扬、不逞强的姿态。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都秉持“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原则。“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不做世界霸主”,已经成为中国领导人和大多数国民的共识。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明的国家。在长期的农耕细作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黄土文明”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种“和文化”,其核心价值观是和谐,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自我身心和谐。这些价值观和理念通过各种途径长期在中华大地传播,在老百姓心中产生了共鸣,逐渐内化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价值认同。这些价值观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老百姓,也深刻地影响着新中国的领导人,体现于当代中国的对外战略方针和政策之中。
不做世界第一,中国依然有大国风范
不愿意被称作“世界第一经济体”,并不意味着中国不愿意承担国际责任,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给非洲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无偿援助。欧债危机发生后,中国对欧盟和欧元区国家予以了大力支持;近些年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中国长期致力于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促成伊朗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签署,派军舰为叙利亚化武海运提供护航,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了更多的公共产品,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愿意承担国际责任,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
不愿意被称作“世界第一经济体”,并不意味着中国不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和主权。中华传统文化有儒、释、道思想,也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儒、释、道和谐价值观告诫中国人“强大起来不称霸”,孙子兵法则告诫中国人用“道法自然”的和平与正义原则维护“天下秩序”,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作后盾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中华文化传统讲究持经达变,内方外圆,以柔克刚,刚柔并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将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是,不做世界霸权国,是中国坚持的原则。
本文最初发表于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