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外交学者》
中国国企高管的创收能力远不及西方同行。多家国企(SOE)无视资本市场低买高卖的基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高价购入产品后以比竞品更低的价格出售,以此蒙混政府。企业高管以此赚取高额回扣。
这一高买低卖的非法现象在中国虽不起眼但却相当普遍,可能会扭曲市场信号,并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整个经济体系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国企产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在高买低卖的情况下,个人卖家通过抬高售价获得额外收入后,再将其中部分收入塞进国企采购经理的腰包。个人买家以低价买入国企销售经理出售的产品后,再在自由市场中以高价抛出,获得的利润由双方瓜分。
例如,某国有石油化工厂的采购经理以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某加工设备供应商处购入一台价值100万美元的设备。产生的400万美元差价由采购经理和供应商分成。采购经理通过抬高价格捞油水,因此绝不愿意压低采购价。以销售部门为例,某国有化工厂的销售经理故意将某畅销化学品按市场价格的50%出售给客户,并在客户高价出售后索要回扣。个人卖家的购入价格越低,回报的利润和回扣则越高,因此利润熏心的销售经理必然会尽量压低销售价格。
除了能让违规者中饱私囊,这种高买低卖的恶性循环无法创造任何经济效益。看上去开足马力,实则一直在原地打转。雷声大,雨点小。陷入这一恶性循环的国企即使售出产品和服务,仍很难实现盈利,造成企业亏损,并损害整个经济体制,最终导致可根治效率低下顽疾的市场机制失灵,供需失衡。
高买低卖的交易颠倒了奖惩制度。高买让那些花钱大手大脚、花高价采购的人得到奖励。低卖则将原该由国企获取的利润盘剥得一干二净,悉数流入骗子的腰包。
如果国企继续容忍这类非法行为,无疑将损害其应得的经济利益,国家为维持负债企业的正常运营而提供的补贴将导致国库亏空,进而吞噬国有银行的资产。在腐败丑闻频发的能源和原材料部门,国企亏损的现象让人触目惊心。
近期对国企腐败案的一项调查显示,高买的发生频率远胜于低卖,因为贱卖畅销产品以赚取差价比高价采购的难度要大得多。由于此类案件频发,成本被抬高,最终导致全行业价格水涨船高。政府向国企提供的财政补贴将效率低下的成本管理体系隔绝于市场竞争之外,结果是:在人均收入低于许多国家的背景下,由国企主导的行业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接近甚至远超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这些原不为人所知的内幕近日逐渐浮出水面。高价采购还向其他经济部门发出错误信号。许多私营企业热衷于与国企做生意并非偶然。一边是希望压低买价的卖主,另一边则是乐于豪掷千金的国企,它们自然会选择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后者。稀缺的经济资源正被这些高买低卖的黑洞蚕食。这种违法交易和“虚报国内生产总值”的现象越多,中国经济体制的效率就越低下。
现在中国正着力推进反腐,力图将高买低卖现象连根铲除。尽管这将在短期内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但从长远看,对经济的发展会大有裨益。这场运动旨在修正奖励机制,健全市场体制,提高市场效率。为了在目前的反腐运动结束后实现市场主体的自我治理,有关部门应大力普及“高买低卖有悖于市场竞争规则”的理念。由国有资本主导的合资公司的非国有股股东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私人和海外投资人,理应获得更大财务控制权以及更多法律保障,以便阻止危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废除政府对众多企业活动的批文制度意味着朝自由市场方向迈进了一大步,逐步减少政府对特定行业的支持以及发挥市场竞争的决定性作用,将有助于加强金融管理,抑制高买低卖等腐败现象的滋生。
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或与中国企业做生意的跨国公司,应结合高买低卖的现象重新制定战略。例如,对于一家试图开拓中国市场的美国公司而言,将存在真实需求的客户群与夸大需求、高买低卖的阴谋者区分开来,才是真正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