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中参馆》
目前,市场和经济评论家十分关注中国不断攀升的债务水平和看似永无止境的经济下滑。很多人都警告说,近期可能发生经济崩溃。该论调通常会先指出,中国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自2009年开始猛增,其增长速度与最终爆发危机的国家不相上下。照此极端唱衰的逻辑,中国的危机何尝不是一触即发?
但是,关于中国即将坠入金融悬崖的言论有些夸大其辞。中国的情况其实不尽相同。中国的国际收支头寸稳定、财政赤字适度且家庭储蓄率较高。此外,发生债务危机的动因也不同。相较于总体私有化的金融体系,中国的大部分债务人为国有实体,其直接或间接从国有银行借款。
尽管有很多事例显示存在财政压力,但是鲜有证据表明,中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可能威胁宏观经济的资不抵债现象。然而,债务负担已经超过了审慎水平,并且如果无法在未来数年中保持稳定,将加大财政压力,抑制更长期的增长。因此,即便关于危机一触即发的警告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如果政府目前不采取更加果断的行动,那么前景依然令人堪忧。
中国最让人担忧的领域莫过于企业债务。企业债务规模的迅速增长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一大不同之处。但是,债务的剧增主要集中在建筑、房地产开发等一小部分企业以及商品、能源等少数行业之中。大型国企的情况往往更为严重,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进行整合、合并和申请破产处理。
但是,人们常提到的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没有声称地那么严重。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极端的情形除外),政府都能够灵活地支配财政和金融资源,从而帮助那些最重要的实体摆脱困境,并调整大型银行的资本结构。这将确保任何财政压力均不会演变成可能破坏经济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然而,随着经济逐渐榨干金融资源,以及为了实现官方的增长目标砸钱填无底洞,稳定化的过程会变得既杂乱无章,又代价高昂。中国缺乏经验的新投资群体对市场压力的反应也可能出乎人们意料。对存量过度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可能导致脆弱性加剧。此外,股票市场近期的暴涨暴跌凸显了市场对于风险加大的认知。
这些问题表明,中国需要通过改革减缓坏账的增幅,同时鼓励生产率的增长。虽然大多数观察者将症结指向银行业的脆弱性,但真正的源头在于中国薄弱的财政体制和有限的金融市场。地方政府过度依赖银行和土地开发来资助基础设施建设,而这本应该由财政预算提供支持。国有企业应该更多地依靠非银行融资来源,而中国当前的股票和债券市场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可信度,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财政压力反映了根本的扭曲和制度缺陷,而这两个问题仍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