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排外主义折射欧洲人的集体焦虑

欧洲排外主义产生的原因,既有政治框架设计的不足,也有有效应对手段的缺乏,而白人至上主义则是排外主义思潮产生的深层次社会根源。

作者 志钦 史
发表于 2019年1月18日

排外主义更多地体现为:因认知偏见,对本国、本民族或本地区未有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思想或行为

关于排外主义的概念,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的界定。排外主义通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对一切外域的人员或文化进行排斥,并拒绝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在中文语境中,排外主义主要是指一种主张排斥外国、外地或本党派、本集团以外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西文语境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包括Xenophobia以及Exclusivism。前者可以翻译为“仇外”、“对外国人畏惧与憎恨”,后者可以翻译为“排外主义”、“独占主义”,都是一种不顾他人观点与意见的心态。

在西方,尤其是欧洲,排外主义意味着“对陌生人的恐惧”、“对陌生人的仇恨”、“在特定人群中对非本地人的敌对态度”。社会生物学家认为排外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而社会科学家则将其描述为现代国际社会中反常状况所产生的几种可能的反应形式之一。

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经常被重叠使用,但其实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现象。种族主义通常是基于身体特征的差异,比如肤色、头发、面部特征等。而排外主义则是基于他人是否源自本国或本社会而产生的想法和行为。由于通常采用身体特征的差异来区分“他者”,因此通常很难区分排外行为的动机究竟是种族主义还是排外主义。从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来看,排外主义不同于种族主义,其更多地体现为:因认知偏见,对本国、本民族或本地区未有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思想或行为。2018年欧洲的排外主义突出表现为政治上的极端主义、经济上的保护主义、社会上的排斥情绪。

在政治上,排外主义的主要表现是极右翼民族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

以2014年6月欧洲议会选举为标志,欧洲多个国家的民族民粹主义政党群体性崛起。之所以称之为“民族民粹主义政党”,是因为这些政党在选举中突出呼应高涨的种族主义、排外主义情绪,并使种族主义、排外主义成为重点话题。从主张脱欧的英国独立党,到反移民、反欧盟的老牌政党法国国民阵线以及最新的民粹主义政党意大利“五星运动”等,都是如此。针对执政党无力应对汹涌而来的大量难民的现实,民族民粹主义政党通过强调“欧洲至上”吸引了大量的右翼极端分子、中小工商业者、青年失业人员等。

典型的案例是法国的国民阵线党。自2002年总统选举失败以来,该党因内部纷争而明显处于衰落态势,但金融危机以及难民危机的发生却使其在最近几年起死回生。在201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2015年的大区选举、2017年的总统选举中,国民阵线过关斩将,接连取得佳绩。2018年6月,国民阵线进行内部整合,更改为国民联盟,试图弱化自己的极端种族色彩,迎接201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以及2020年的总统选举。事实上,国民阵线虽经历了转型,但其内外政策的极端性依然清晰可见。国民阵线主张法国脱离欧盟和欧元区,不断强调“法国优先”,提倡限制移民人数,在文化与宗教上极力渲染“伊斯兰威胁论”,将穆斯林等同于恐怖分子,要求“禁止或解散所有和伊斯兰理论研究相关的机构”,“关闭所有极端主义的清真教堂,禁止一切宗教地点和文化活动的社会资金支持”等。在2017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中,国民阵线甚至提出要限制穆斯林移民入境人数,把法国的合法移民人数缩减至每年一万人,驱赶在法国居留的无证移民以及和激进伊斯兰教有关联的外国人。

创立于2013年的德国选择党,原本的诉求是反对援助陷入债务危机的欧盟成员国,但随着部分民众对难民涌入后自身生存状况恶化的担忧,其逐渐转变为反移民的政党。选择党的核心理念是“反对接纳难民”、“反对欧元区”、“反对德国伊斯兰化”,打破了德国传统的“政治正确”。在2017年9月的联邦议院选举中,选择党以12.6%的选票进入议院,成为议院第三大政党,也是第一个进入德国联邦议院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英国,独立党以拒绝来自欧盟的移民为借口,在脱欧公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独立党指责欧盟以及执政党的多元主义政策是以背叛的方式赋予少数族裔、移民和外国人以机会,认为正是这些外来者“偷走”了就业机会、损害了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了国家安全。

不仅极端主义政党纷纷崛起,欧洲主流政党的政策也渐趋保守。在移民问题上,法国左右主流政党已经合流,将极右翼政党的主张内化至执政理念和政策中。在德国,因受难民危机困扰,默克尔领导的执政联盟出现分歧,时而表示德国要在移民问题上坚持接纳、包容与开放的态度,时而又在舆论和民众的压力下表示德国应禁止罩袍、德国法律优于伊斯兰法,等等。

这样的“民族主义+民粹情绪”模式,不仅影响着传统的西欧,而且也在中东欧国家落地生根。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组成的维谢格拉德集团,以“新欧洲”的姿态对抗“旧欧盟”。比如,匈牙利高举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大旗,不但拒绝收容难民,还违背《申根协定》,在本国边界修筑栅栏限制难民进入,并一再蔑视布鲁塞尔的呼吁,限制媒体自由,拒绝履行欧洲人权标准。2018年5月,欧尔班·维克托凭借着匈牙利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成功连任总理。更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是,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某些国家正式登堂入室,或主导政府或联合执政,成功地实现了政治上的突破。而当前民粹主义政党再次入阁乃至主导政府并没有引起媒体与社会的震动。这表明,在当今排外思潮泛滥的欧洲,社会与民众已经在心理上接受或默认这一现实。

在经济上,排外主义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在社会上,排外主义表现为民众强烈的排外情绪

在经济方面,欧盟国家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部分欧盟成员国转向以“经济爱国”为旗帜的贸易保护主义。2018年8月23日,欧洲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贸易保护主义是欧元区面临的最主要的经济风险。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欧盟28国和欧元区19国经济在2009年降至20多年来的最低点,平均跌幅为4.37%和4.52%,失业率依然维持在9.4%和10.9%。一些欧洲国家为保护本国经济,采取提高关税等一系列限制手段,缓阻外部商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欧盟在重要经济领域,强化国家控制,力阻关键领域被外部企业并购。还有一些西欧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劳动力市场,对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进行限制。在欧盟经济振兴乏力的背景下,那些认为自己在全球投资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欧盟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

针对于弥漫欧洲社会的排外主义思潮,2018年11月11日,多国政要汇聚于巴黎凯旋门前,隆重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法国总统马克龙指出,要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并不相容。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目光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正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获取权力,一些人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二战后维系世界和平的纽带,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尽管法德领导人强调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是波兰、匈牙利、克罗地亚、捷克、奥地利等国家的排外情绪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依然高涨。

欧洲排外主义不仅涉及制度设计,还包括历史文化传统

表面来看,近十年来的欧洲社会矛盾及其产生的排外主义思潮,反映的是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矛盾,但实际却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与社会因素,其不仅涉及制度设计,还包括历史文化传统。

首先,西方现有的政治框架设计缺乏应对难民危机和民粹主义的有效措施。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一些西方政客都把责任归结到外国人头上。简单地以调动民族情绪来争取选票,几乎成为欧洲多数国家政党和政客的主要动力。但是,这些国家和政党的做法并没有从正面强调爱国主义情怀,而是在强调本民族的主体性时,表现出排外主义现象。尤其是一些主流政党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对右倾思想和排外主义思潮采取包容或迎合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了欧洲国家的整体性政治失序。

其次,在面对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等社会问题时,欧洲各国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一些欧洲国家在制定反恐政策时,沿用多元文化主义思路,将文化差异问题安全化、将少数群体风险化,导致政策失效。事实上,无论是强调对少数族群的关注,还是出于安全考虑的监控,都是对这些群体的整体性偏见。

再次,欧洲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白人至上主义,以及对外来移民的整体性歧视,是排外主义思潮形成的深层次社会根源。欧洲各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长期的经济发展红利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欧洲人形成了强烈的优越感。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这些昔日的强国地位不断下降,一些拥有极端思想者由此产生了对其他国家的敌视。

实际上,无论是从担忧自身安全的角度,还是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反难民的排外运动都不是解决当前欧洲问题的良方。欧洲国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和难民危机后,希望求助于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但排外主义与民粹主义并无益于提高生活水平,也无益于消除政治不满。历史反复证明,这些做法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可以说,2018年的排外主义思潮,折射出的是欧洲人的集体焦虑。在选举政治的背景下,排外情绪不仅将反全球化和反多边主义的民族主义者、民粹主义者送上领导者的地位,也使得欧洲的未来更趋保守。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 《法国纵容排外主义将加剧欧洲难民危机》,新华网,2015年9月16日。

③《布鲁塞尔恐袭或进一步激起欧洲大陆民粹主义情绪》,《环球时报》,2016年3月28日。

④《极端民族主义威胁欧洲安全》,《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

⑤ 田小惠、杨羽茜:《法国国民阵线的转型及原因探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3期。

⑥《排外氛围惹忧虑 干扰德国纪念“碎玻璃之夜”》,新华网,2018年11月11日。

⑦《法国隆重纪念一战结束百年》,新华网,2018年11月11日。

本文最初发表于人民论坛网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