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波罗的海沿岸经济体》(Baltic Rim Economies)
近年来,中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投资活动有所增加。这种势头与过去十年间中国在欧洲投资的总体增长情况相吻合,导致这一趋势的部分原因是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在美国采取越来越多的限制措施。
尽管如此,波罗的海地区尚未成为中国在欧洲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贝克·麦肯齐(Baker McKenzie)的一项研究表明,瑞典是2017年中国在欧投资十大目的地中唯一的区域性国家。此外,根据Rhodium Group的数据,2017年北欧波罗的海国家仅占中国在欧投资总额的5%。纵观整个2000-2016年期间,中国在芬兰投资增长最为显著,使中国成为芬兰2017年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和农业等。中国在该地区投资颇为引人注目的案例是,吉利2010年收购了瑞典汽车公司沃尔沃汽车(2017年,同一家公司还收购了沃尔沃卡车的大部分股权)。其他的中国投资尚待敲定。例如,中国投资者表示有兴趣参与Rail Baltica项目(这是一个连接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铁路项目)以及在立陶宛克莱佩达港建造一个集装箱码头。
波罗的海地区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终点之一。“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一项大型项目,旨在通过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欧亚连接。此外,中国认为可以将波罗的海地区与中国希望在北极地区建立的连接欧亚航线的“极地丝绸之路”连接起来。中国于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并于2018年1月发布了首份北极政策白皮书。
此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是16+1框架的一部分,中国通过16+1框架与中欧和东欧国家接触,但一些欧盟官员批评该框架试图在欧洲国家中间制造分裂。2016年11月,里加成为CEEC-中国(16 + 1)年度峰会的东道主。
虽然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和外交活动相应扩大,但并非毫无争议。在整个西方,目前针对中国不公平的经济和贸易行为出现越来越多的争论,其中包括带有战略动机的投资、大规模国家补贴、强制技术转让以及网络攻击和间谍活动。最近中国在波罗的海区域有争议的投资案例包括在瑞典吕瑟希尔镇建造深海港口和在格陵兰建设机场。由于其争议性质和安全问题,这两个项目都被叫停。瑞典安全局(Swedish Security Service)此前曾对中国在该国的投资以及强制科技转让的风险表示担忧。另外一个障碍是中国在欧洲的数字化进程,特别是在建设5G 基础设施方面。挪威最近宣布,正在考虑排除中国科技公司华为参与该国下一代电信网络建设,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安全考虑,比如担心设备留有后门,可能会被用于从事间谍活动。出于此种安全考虑,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其欧洲伙伴不要与中国企业就5G 技术开展合作。
此举导致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投资审查的问题。除瑞典和爱沙尼亚外,所有区域国家都制定了某种形式的立法。挪威最近最终确定了一项新的投资审查制度,允许当局根据国家安全考虑审查外国投资。芬兰于2012年首次对国防部门和其他关键部门实施了更严格的外国投资控制。此外,还在努力促进投资审查方面的区域协调。在2018年10月的奥斯陆会议期间,北欧领导人同意采取联合方式进行投资审查。与最近情形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考虑到北欧国家是欧洲最注重市场自由和自由贸易的国家。
最终,波罗的海国家有必要继续审查中国在该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做法。应制定出区域各国之间投资审查的协调办法,以确保一致性。中国也理应成为北欧和波罗的海政府间合作组织的常规话题,以促进在中国有关问题上保持一致立场。最后,欧盟的北欧-波罗的海国家应在制定欧洲共同战略中寻求发挥主导作用, 确保所制定的战略在管控安全关切与保持自由开放全球贸易承诺之间谨慎维持平衡。
随着中美之间的大国竞争在未来几年可能加剧,波罗的海地区各国必须密切关注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发展动态,并采取旨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国际秩序规则体系的战略。